歌郎酒客尽知名,画烛红妆作队迎。
檐竹萧萧香閤里,花丛十月坐流莺。
诗句释义:
- 歌郎酒客尽知名:
- 这句描述了一个场景,即在曲中听到的黄问琴歌曲。这里的“歌郎”和“酒客”指的是音乐与饮酒的爱好者,他们因为对这首歌曲的熟悉而闻名。
- “尽知名”表明这首歌不仅在音乐圈内广为人知,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如口耳相传而广泛传播。
- 画烛红妆作队迎:
- 描述了一种节日或庆典的场景,其中人们用红色的妆容来装饰自己,准备迎接某种特定的活动或仪式。
- “画烛”可能意味着使用了特别的蜡烛或者有着特别设计的蜡烛,而“红妆”则强调了化妆的主题。
- “作队迎”表示人们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共同参与迎接的活动。
- 檐竹萧萧香阁里,花丛十月坐流莺:
-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优雅的氛围,从“檐竹萧萧”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竹子的声音随风传来,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香阁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充满香气的建筑内部空间,可能是一个私人的居所或者是一个雅致的场所。
- “花丛十月坐流莺”则是说在十月的季节里,人们在花丛中静静地坐着,仿佛听到了黄莺(流莺)的啼鸣声。这里的“坐”字传达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状态。
译文:
在曲中听闻黄问琴的歌名传遍,
歌郎和酒客们都因对这曲目的了解而出名。
用红妆打扮的人们成队前来迎接,
在檐下摇曳的竹影中,花香四溢,
十月的花丛中,人们静静地聆听黄莺的啼叫。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黄问琴的赞美,传达了作者对艺术和文化的热爱。诗人不仅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美,也关注其背后的人与事。通过细腻的描绘,诗歌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时刻。同时,诗中的“画烛红妆”等细节描写,增添了诗歌的文学韵味和审美价值。整体而言,这是一首表达对美好事物赞赏之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