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寒食杏花新,扶杖犹同过北邻。
酒熟欲浇中圣客,花红来哭下泉人。
白杨但种看成柱,蒲柳虽存合作尘。
更有伤心无可道,空山一别六回春。
清明拜张二丈墓(同子柔作)
【原文】
去年寒食杏花新,扶杖犹同过北邻。
酒熟欲浇中圣客,花红来哭下泉人。
白杨但种看成柱,蒲柳虽存合作尘。
更有伤心无可道,空山一别六回春。
【注解】
- 去年寒食杏花新: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故称“去年寒食”。杏花盛开时为春日美景,此处指杏花初开。
- 扶杖犹同过北邻:扶杖行走,意指身体尚可支持。“犹同”表示仍然同行,与“北邻”即邻居一起走过此地。
- 酒熟欲浇中圣客:酒已备好,准备在祭奠后饮用。”中圣客”指的是祭祀中的尊贵宾客或祖先灵位。
- 花红来哭下泉人:花已盛开,如同在为逝去的亲朋哭泣。“下泉人”指死者,花在此象征哀悼之情感。
- 白杨但种看成柱:用白杨树种植作为柱子使用,比喻无用之物。
- 蒲柳虽存合作尘:“蒲”和“柳”常用来比喻衰老或无用之人,这里表达尽管有这些植物依然存在,但它们最终会化为尘土。
- 更有伤心无可道:更深层的情感无法表达。这里的“伤心”可能是指对亡者的深深哀思或对生命流逝的感伤。
- 空山一别六回春:在空旷的山峰上分别,每次分别都仿佛经过了六个春天的轮回。这里表达了离别之频繁与时间的无情流逝。
【翻译】
去年冬至时节杏花开放得格外鲜艳,我们依旧并肩走在寒冷的冬日里,一同拜访张家的墓地。
祭品已经准备就绪,美酒即将斟满,想要向那些尊贵的祖先们表达我们的敬意和祝福。
随着春光的到来,花儿也凋零了,似乎也在为我们哀悼失去的亲人而落泪。
曾经种下的白杨树如今已经长成了可供支撑的柱子,尽管它们无用;曾经的杨柳也依然存在,却只能与尘土相伴。
每一次的告别都让人感到无比悲痛,仿佛每一个春天的结束都是一次新的开始。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去年与今年的清明节,以及与张家墓地的探访,展示了时间对人们感情的影响以及自然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诗人通过对季节变化的细致观察,反映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将白杨树比作无用之物、将柳树与尘土联系在一起等,这些都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艺术魅力。此外,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哲理意味,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