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洪流接具区,由来耕凿总膏腴。
沈沦为有鱼龙混,开廓岂无鸿雁俱。
好觅根源随博望,莫将清浅问麻姑。
桑田变海元如此,自泛扁舟入五湖。

【注释】

陈湖:地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渺渺洪流接具区,由来耕凿总膏腴:茫茫大江水与古称“具区”的太湖相接,自古以来,这里的农田湖泊总是肥沃的。

沈沦为有鱼龙混,开廓岂无鸿雁俱:沉没的水底变成了鱼和龙,宽阔的水面怎么能没有鸿雁飞来呢?

好觅根源随博望,莫将清浅问麻姑:要去寻找水源追随博望先生,不要去向麻姑请教如何辨别深浅。

桑田变海元如此,自泛扁舟入五湖:就像桑田变成海洋那样简单,我自己乘着扁舟进入了五湖。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人以“陈湖”为题,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面。诗中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首联描写了陈湖与太湖的美景。诗人用“渺渺洪流”、“膏腴”等词语形容湖水浩渺广阔、沃野千里。这一联既展现了陈湖的自然风貌,也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颔联则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陈湖的美。诗人通过对比“沈沦为有鱼龙混”和“开廓岂无鸿雁俱”,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赞叹。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古代典故“博望”和“麻姑”,进一步丰富了诗句的内涵。

颈联则转向了对人的描述。诗人以“好觅根源随博望”表达了自己对探寻知识、追求真理的渴望。而“莫将清浅问麻姑”则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是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提升。

末联则是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领悟。诗人通过“桑田变海元如此”这一形象比喻,表达了对自然界变化无常的深刻认识。而“自泛扁舟入五湖”则暗示了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整首诗以陈湖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和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