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箫吹断几黄昏,南国风流竟莫论。
帝子不悲秋色晚,墨痕何以著啼痕。
“题赵松雪画”是明代文学家虞堪所作的四首诗中的第三首,其全文如下:
玉箫吹断几黄昏,南国风流竟莫论。
帝子不悲秋色晚,墨痕何以著啼痕。
接下来对该诗句进行逐句释义:
玉箫吹断几黄昏:“玉箫”指的是一种用玉石制成的乐器,通常与音乐联系在一起;“吹断”意味着箫声几乎在黄昏时分被打断或停止,给人一种悠长而哀婉的感觉;“几黄昏”则是指时间接近黄昏时分。
南国风流竟莫论:这里的“南国”通常指代南方地区,而“风流”一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才华或风采;“竟莫论”表达了对南方文化或风土人情的一种评价或看法,但在这里似乎并未形成共识或争论。
帝子不悲秋色晚:“帝子”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帝王的儿子或继承人,“不悲”表示并不因为秋季的到来而感到悲伤;“秋色晚”则是指秋天的景象或氛围。这句话可能是说这位帝子并没有因为秋天的到来而感到伤感或不快。
墨痕何以著啼痕:这里的“墨痕”可能指的是画作上的笔触或痕迹,“着啼痕”则暗示这些痕迹可能代表了某种情感或故事。这句话可能是在说这幅画作上的痕迹(如泪痕)是如何与作者的情感相联系的。
整体赏析:
虞堪的这首诗通过对玉箫和秋风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玉箫的余音未断,仿佛带着无尽的思绪和回忆,让人不禁想起那些逝去的时光。而秋天的来临,也带来了萧瑟的气氛和生命的凋零,使得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诗中的“帝子不悲”和“墨痕何以著啼痕”等表述,更是增添了诗歌的深刻性和哲理性。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通过这些细节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歌的艺术美感,也展现了作者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情操。
虞堪的这首《题赵松雪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更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