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来高树下,独坐青苔石。
涧雨落余霏,衣裳淡生碧。
道因微物悟,理向玄言析。
习静自无营,何妨处嚣寂。

【注释】

宁真道院:即灵岩寺,位于浙江萧山西南的宁镇乡。

涧:山间小溪。

霏:雨点。余霏,指落雨后空气中的水汽凝聚而成细小的雾气。

衣裳淡生碧:衣裳因涧雨而变得淡绿如水。

道因微物悟:从微小事物中领悟到道的道理。

理向玄言析:对深奥玄妙的道理进行阐释。

习静自无营:在静默中自然不会有所杂念。营,这里指心绪烦乱,杂念纷扰。

【赏析】

《初夏过灵岩道院》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律诗。此诗描写了作者于初夏时节游访灵岩寺的情景。全诗四句,前两句写诗人偶来高树下独坐青苔石上所见之景,后两句写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感悟和体会。

首联“偶来高树下,独坐青苔石”,诗人来到灵岩寺,站在高高的树荫下,独自坐在青苔覆盖的石头上。诗人以“偶来”二字,交代自己此次前来的原因,是偶然间路过这里,被这幽静清雅的环境所吸引,于是便决定在此驻足休憩。“高树”二字,既表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在灵岩寺附近),也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宁静、舒适。诗人选择了一块青苔覆盖的石头作为自己的临时座席,这样的选择既显示出诗人与自然的亲近,又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与惬意。

颔联“涧雨落余霏,衣裳淡生碧”,诗人继续展开对灵岩寺周边环境的感受。“涧雨”二字,不仅描绘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在灵岩寺附近)的自然现象,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落余霏”,既形容了雨水落下时的情景,又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宁静、舒适。“衣裳淡生碧”,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身着衣服的颜色变化,从原来的白色逐渐变为浅绿色,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身处大自然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颈联“道因微物悟,理向玄言析”,诗人由对自然环境的欣赏转向对佛教教义的思考。这里的“微物”二字,是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而诗人正是通过这些事物领悟到了佛教教义的精髓。同时,诗人还深入探讨了佛教教义中的“理”与“玄言”,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认识。

尾联“习静自无营,何妨处嚣寂”,诗人通过对自身心境的反思,得出了自己对于喧嚣与寂静的看法。他认为,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即使身处喧嚣的环境中也不会感到不适,反而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这一观点既体现了王维本人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人生的紧密联系和深刻感悟。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灵岩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画面,同时也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