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潮落野烟深,日暮舟维古木林。
碣断孤陵人已远,花残荒殿客初寻。
凄声是处传宵柝,怨杵谁家捣暮砧。
十载飘零今泊此,不禁怀古动悲吟。

【注释】

厓门:山名,在今江苏如皋东南。潮落:潮水涨落。野烟深:指海门一带的景色,傍晚时雾气弥漫。维:徘徊。碣断孤陵:指秦始皇东巡至碣石山所筑的行宫。人已远:指秦始皇早已去世,人已不存。花残荒殿:指秦始皇的行宫,已荒凉破败。凄声是处传宵柝(tuò):到处都传来敲更的声音,表示夜深。怨杵(chǔ)谁家捣暮砧:是谁家的捣衣杵敲击着捣着砧。杵,古代的一种竹制打击乐器。捣,捶击。

【赏析】

这首诗作于明末清初,作者为明末文人、诗人屈大均。诗写明末战乱中,诗人漂泊无依,浪迹天涯,来到如皋海边,看到海边的景色,听到夜晚的更声和砧声,勾起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不禁悲从中来。

此诗首联“海门潮落野烟深,日暮舟维古木林”描绘了一个海门晚景图。潮落之后,一片烟雾弥漫。天已黄昏,诗人的船停泊在古树林中。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浪迹天涯,漂泊无依,身处异地的孤独与寂寞之感。

颔联“碣断孤陵人已远,花残荒殿客初寻”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碣断”、“花残”都是形容景物的衰败,而“远”和“初寻”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

颈联“凄声是处传宵柝(tuò),怨杵谁家捣暮砧”,描绘了夜幕降临后的景象,更加增添了诗人的凄凉之情。这里的“宵柝”和“暮砧”都是描写夜晚的声响,而“谁家”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

尾联“十载飘零今泊此,不禁怀古动悲吟”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已经漂泊了很长时间,如今终于来到了此地,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悲歌。

此诗以海门夜景起笔,勾勒出一幅苍茫辽阔的画面。然后通过描绘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山河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