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苍野色杳无津,湖翠波光欲荡人。
空籁迥闻王子吹,非烟遥起洛妃尘。
明朝君上仙槎去,也忆狂夫梦海滨。

【注释】

  1. 浩然阁舟泛同李仁夫:泛指游船在湖上泛舟。浩然阁,即浩然楼,位于今湖北黄州西北长江北岸,是当时鄂州的著名建筑,因苏轼题“浩然”,又名浩然楼。仁夫,李仁甫,字民瞻,李之仪的堂弟,与苏氏为中表亲。
  2. 莽苍野色杳无津:莽苍,荒远貌,形容山野的景色辽阔无边。杳无津,没有渡口。
  3. 湖翠波光欲荡人:湖翠波光,指湖水的颜色和波光;欲荡人,想让人心荡神摇。
  4. 空籁迥闻王子吹:子,这里指的是王子晋,传说中的仙人之一,据说能学得仙术。空籁迥闻,指远远听到王子晋吹箫的声音。
  5. 非烟遥起洛妃尘:洛妃,洛神传说中的美女,这里代指洛神。洛妃尘,指洛神的仙踪。
  6. 明朝君上仙槎去:明朝,明天。君上,皇帝。仙槎,神话传说中天上的木筏,用来载神仙。
  7. 也忆狂夫梦海滨:也,还。狂夫,这里指作者自己。海滨,海边的地方。

【赏析】
此诗写于熙宁六年冬。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与李仁甫同游西湖,作此诗。全诗四句,每句都包含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首句“莽苍野色杳无津”,开篇就描绘了一幅广阔无垠、渺无人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第二句“湖翠波光欲荡人”,通过“欲荡人”这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了湖光山色的秀美,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第三句“空籁迥闻王子吹”,运用了典故,将王子晋吹箫的故事融入其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仙境的向往之情。第四句“非烟遥起洛妃尘”,则将焦点转向了洛神,用洛神的仙踪来映衬出诗人心中的梦幻与遐想。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仙境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