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流光九月初,南冠又是一年馀。
冥鸿何事罹鱼网,羸马犹堪驾鼓车。
砧杵凄凉寒信早,风霜摇落柳条疏。
不缘知己能相慰,对景能无叹索居。

【注释】

乙未:宋神宗熙宁六年。暮秋:秋季的晚期。九月初:九月初九。南冠:指被贬之人,冠,帽子。又一年馀:已过一年。冥鸿:比喻志向高远而仕途不畅的人。罹鱼网:遭遇到罗网。何事:为何?罹,遭遇。羸(léi)马:瘦弱的马。鼓车:古代的一种人力车,用皮鞭抽打马匹使车辆前进。砧杵(zhēn zhù):捣衣石和棒槌。寒信早:秋天的寒意来得早。风霜摇落柳条疏:风霜摧残了柳树的枝条。柳条疏:柳树的枝条稀疏。不缘知己能相慰:没有因为朋友的理解而得到安慰。对景:面对景物。索居:孤单寂寞地居住。索居:孤独地居住在一个地方。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乙未暮秋时节写给同志们的一首述怀诗。诗人以“忽忽流光”起首,点明时间;“南冠又是一年馀”,则说明自己因受政治迫害谪官在外已是一年多时间了。以下六句写自己的处境与心情,表达了他孤身漂泊、壮志难酬的苦闷。

首联“忽忽流光九月初,南冠又是一年余”,开篇就点明了题中“暮秋”的时令。九月为孟秋,古人以孟秋为岁末,故称“暮秋”。言“忽忽流光”,即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流水般逝去。诗人身处异地,远离京城,被贬南方,已经一年有余,此时回首往事,不禁感慨万千,故有“忽忽流光九月初”之叹。诗人用典,以“南冠”自比,意谓自己如同那身披朝服、头戴方巾,却被囚禁在南国作客的士人一样,遭受着政治的打击和生活的艰辛,已过了一年。

颔联“冥鸿何事罹鱼网,羸马犹堪驾鼓车”,进一步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里,诗人以“冥鸿”自喻,意谓自己像大雁那样飞向南方,却又不幸被渔人捕捉,不能展翅高飞于蓝天之中。诗人以“冥鸿”自喻,意谓自己像大雁那样飞向南方,却又不幸被渔人捕捉,不能展翅高飞于蓝天之中。这一句中还暗含一个典故: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屈原放逐,著离骚赋。”可见诗人以“冥鸿”自喻,既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也寄托了自己的愤激之情。至于“羸马犹堪驾鼓车”,则是指诗人虽遭贬谪,但身体尚好,精神不衰,尚堪支撑生活之需。诗人以“羸马”自喻,表明了自己虽年老体衰,但仍可勉为其难,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颈联“砧杵凄凉寒信早,风霜摇落柳条疏”,则具体描述了诗人所处环境之清冷以及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这两句中还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砧杵”,这是捣衣石和棒槌的组合词,用来捣衣以示思乡之情;二是“风霜摇落柳条疏”,这是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中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个典故都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之清冷以及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

尾联“不缘知己能相慰,对景能无叹索居”,则是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总结与感慨。诗人以“不缘知己能相慰”开头,意谓自己之所以如此孤独寂寞,不是因为缺乏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而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所致。诗人以“对景”结尾,意谓面对这种孤寂凄清的景象,只能叹息自己无法摆脱这种处境。

这首诗通过诗人自身的遭遇和感受,展现了他身处逆境之时的孤独与苦闷,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诗中既有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