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渡淮口,孤帆挂杳然。
舟前即沧海,树外但长天。
橹声随棹曲,浊水间明川。
渐看灯火近,夜泊酒垆边。

《渡淮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经过淮河时所作。这两首诗通过描写淮河流经之地的景色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解析:

落日渡淮口,孤帆挂杳然:

  • 落日:夕阳西下,表示时间已晚。
  • 渡淮口:指渡过淮河。
  • 孤帆挂杳然:孤单的帆船在水面上显得非常渺小,仿佛消失在了远方。

译文:夕阳西沉时渡过淮河,只看到一只孤独的小船在水面上飘荡。

舟前即沧海,树外但长天:

  • 舟前:船的前部。
  • 沧海:大海。
  • 树外但长天:树之外是无边无际的天空。

译文:船的前部就是浩瀚的大海,而树木之外只有无尽的天空。

橹声随棹曲,浊水间明川:

  • 橹声:划船时摇动桨板的声音。
  • 棹曲:船桨划动时发出的节奏性声音。
  • 浊水间明川:浊水(浑浊的水)之中还有清澈的河流。

译文:船桨的节奏性声响随着水的流动而变化,而在混浊的水面上还能看见清晰的河流。

渐看灯火近,夜泊酒垆边:

  • 渐看灯火近:逐渐地靠近灯火闪烁的地方。
  • 夜泊:夜晚停泊。
  • 酒垆边:酒垆是指古代酒馆中供客人喝酒的矮凳或柜台,边上。

译文:渐渐地可以看到远处灯火闪烁的地方,在夜晚停下船只停靠在酒馆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感情。从“落日渡淮口”到“渐看灯火近”,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的“孤帆挂杳然”、“舟前即沧海”等句子,不仅形象生动,还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此外,诗中的“橹声随棹曲,浊水间明川”等句,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规律的观察和领悟。总体来说,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