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金陵百尺楼,秋河高映玉杯流。
若教明月家山度,为寄长安此夜愁。

在金陵西楼的秋夜,我独自倚靠在百尺高楼上,眺望着滔滔江水在夕阳下缓缓流淌。想象着明月能够照到我的家乡山中,是否能寄去这长安夜晚的忧愁?

黄省曾,字勉斋,号五峰山人,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他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卒于弘治十七年(1505年)。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尤其是他的诗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靖康之难后,金兵攻占中原,许多官员逃离家园,诗人黄省曾也仓皇南逃,抵达南京。金陵作为当时的首都,也是国家政治中心,其西楼自然成为诗人登高望远的好地方。

“我在金陵百尺楼”一句,诗人以“我在”开头,直接点明了自己的位置和身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金陵城西楼,是一处观赏风景、抒发情感的理想之地。而“百尺楼”则突出了其高大、壮观的特点,为下文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诗人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江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大江向东流去,形成了一幅辽阔壮丽的画面。这一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的情感也逐渐升华。他不禁感叹:“中原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生凋敝的痛心疾首。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何时才能收复国土?”这种忧虑不仅源于个人的不幸遭遇,更源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诗人以一句“清悲伤的风将我的眼泪吹到扬州吧”作结。这句诗既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无奈和期待。

《金陵楼上一首》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篇,更是一首饱含深情、充满忧国的佳作。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