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必之沃野,陟必遵丹山。
听鸟挟文凤,息木依琅玕。
毋啸有灵觏,辕台任好攀。
远兹猛虎迹,高风那可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分解成句子或单字的形式,然后结合课下注释与相关文言知识进行分析理解。“远游篇”是《楚辞》中的一篇,此为第一首。开头两句说:游历一定要去沃野,登临一定要到丹山。“必”,定要;“沃野”,大平原;“丹山”,即丹阳山,山在今湖北宜都县东北。三、四句说:听鸟儿高飞时挟着鸾凤的声音,息息于树木之上依傍玉树琼花。这两句中,用“听鸟挟文凤,息木依琅玕”来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凤”是指鸾凤,这里指鸾凤和鸣之声;“琅玕”是一种树木名,此处指玉树。五、六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说:不要啸声惊扰神灵,辕台可任我攀援。“勿”,不要;“啸”,大声叫唤;“灵”,神灵;“好”即“妙”,“辕台”,指高大的楼阁,“妙”是形容其高耸入云,令人仰慕。“猛虎迹”,指老虎的足迹,喻危险之地;“班”,通“斑”,这里指斑痕。“高风那可班”,意谓远离了猛虎出没之地,就可以远离险途。这两句是说:不要惊扰神灵,可以任意攀缘。

【答案】

①游必之沃野,陟必遵丹山。(游历一定要去沃野,登临一定要到丹山。)②听鸟挟文凤,息木依琅玕。(听鸟儿高飞时挟着鸾凤的声音,息息于树木之上依傍玉树琼花。)③毋啸有灵觏(guǒ),辕台任好攀。(不要啸声惊扰神灵,可以任意攀缘。)④远兹猛虎迹,高风那可班(远避了猛虎出没之地,就可以远离险途。)赏析:

《远游》,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首。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遨游四方之人的形象。开头写他游历的地点和心情,接着写他登临所至的山川景物,最后写他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全诗语言生动活泼而又清新明快,形象鲜明而又富于想象。

一开头“游必之沃野,陟必遵丹山”二句,就表明了作者出游的目的。沃野是大平原,丹山是丹阳山,在今湖北宜都县东北。作者在这篇作品中,以“远游”为中心,描绘了他游览四方所见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

第二句中的“必”,表示一定要的意思。“游必之”三字写出了游历的广泛和深远。“陟”,升也,登上的意思。“遵”,顺从也。作者在这篇作品中,以“游历”为中心,描述了他所游览过的地方。

接下来两句,“听鸟挟文凤,息木依琅玕”。这是作者在游历途中,听到鸟儿高飞时挟着鸾凤的声音,息息于树木之上依傍玉树琼花时所产生的联想。“文凤”,即鸾凤,这里指鸾凤和鸣之声。“琅玕”是一种树木名,这里指玉树。

第三句中“毋啸有灵”四字,是作者在登临一处高山峻岭时发出的声音,“有灵”即有灵长者。“辕台”指高大的楼阁,“妙”是形容其高耸入云。“可任”是可任凭之意。

第四句中“远兹猛虎迹,高风那可班”两句,是作者在远避了猛虎出没之地之后所产生的感慨。猛虎迹即老虎的足迹,喻危险之地;班,通“斑”,这里指斑痕。“高风”指高洁的志操,“那可”即“哪能”。

可以看出作者在游历四方的过程中,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了许多名胜古迹的壮丽风貌,同时也产生了对美好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并从中领悟了一些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