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哭喧喧,即木时在酉。
吾儿恸欲尽,擗踊厥倒仆。
吾谓吾儿言,尚当念汝父。
吾母把灵衣,皓发哭旋走。
平生言笑堂,张帷奠题柩。
儿女焚纸钱,再哭再复抖。
一七悲奈何,七七转眼过。
秋风吹素帱,莽莽云崔峨。
游尘栖筵几,冒汝旧绮罗。
我自他乡归,空床悄垂绥。
有语向谁陈,玉颜不可呼。
岂独象簟单,形影何太孤。
有肴不在盘,有酒不在壶。
临御不能餐,宛对又虚无。
梦寐虽见之,寤言不得俱。
黯惨日销魂,泪尽血已枯。
援毫写悲衷,声声达泉途。
哀长故难宣,不得竟此歌。
【注释】
骨肉:子女与父母。
即木时在酉:即指“七月半”之祭,此时为农历五月十五日,是鬼门开启之日,故名“即木时”。
吾儿恸欲尽:我的儿子悲痛至极。
擗踊厥倒仆:捶胸顿足而跌倒。
尚当念汝父:应该想念你的父亲。
吾母把灵衣,皓发哭旋走:我的老母亲披着孝服,白发苍苍地哭泣着转身离去。
平生言笑堂,张帷奠题柩:“平生”指生前,“言笑堂”是死者生前的居室。“张帷”指悬挂帐幕。“奠题柩”是设祭在灵柩前。
儿女焚纸钱,再哭再复抖:儿女们在焚烧纸钱时,又哭了一阵,又颤抖了一下。
一七悲奈何,七七转眼过:从初一到十七,这是哀悼的日子。一七、七七都是古代以七为一个周期的记时法,这里指七日一祭。
秋风吹素帱,莽莽云崔峨:“秋风吹拂着白色的帷帐,茫茫云雾高高地飘荡。”
游尘栖筵几,冒汝旧绮罗:“游移的灰尘落在宴席上,沾污了你那破旧的绸缎。”
我自他乡归,空床悄垂绥:“我自己从外乡回来,空荡荡的卧榻静悄悄地垂下了帘子。”
有语向谁陈:有话对谁说呢?
玉颜不可呼:无法呼唤她美丽的容颜。
岂独象簟单,形影何太孤:难道只有竹席和枕头那么孤单吗。
有肴不在盘,有酒不在壶:即使摆满了佳肴美酒,也比不上亲人的陪伴。
临御不能餐,宛对又虚无:皇帝面前也不能进食,面对空无人影的祭台。
梦寐虽见之,寤言不得俱:“梦中虽然见到了你,醒来却再也说不清。”
黯惨日销魂,泪尽血已枯:心情黯淡凄惨,泪水枯竭鲜血干枯。
援毫写悲衷,声声达泉途:拿起笔来抒发内心的悲伤,每一声都仿佛泉水流过心田。
哀长故难宣,不得竟此歌:悲痛之情难以表达,因此我不能完成这首歌曲。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的一首叙事诗。诗中描述了一位母亲在丧子之后的生活状况及内心情感。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描绘,将这位母亲的痛苦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四句“骨肉哭喧喧,即木时在酉”,描写了丧子后的家庭气氛。哭声嘈杂,令人心烦意乱。同时,诗人还巧妙地用“即木时在酉”来暗示这个日子是七月十四日,也就是鬼门关打开的时候。这种描写不仅渲染了悲伤的气氛,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恐惧。
接下来的几句“吾儿恸欲尽,擗踊厥倒仆”,则是对丧子之痛的进一步描述。作者用“擗踊厥倒仆”四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儿子悲痛欲绝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同时,“吾谓吾儿言,尚当念汝父”一句,更是表达了母亲对逝去儿子的深深怀念和期望。
中间部分“吾母把灵衣,皓发哭旋走”,则描绘了母亲披着孝服,白发苍苍地哭着转身离去的情景。这里的“皓发”一词,既形容母亲的年岁已高,也暗喻着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这一场景呈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平生言笑堂,张帷奠题柩”两句,则是对亡子生前生活的回忆。作者用“言笑堂”和“奠题柩”两个关键词,形象地描绘了亡子生前生活的场景,使人感到亲切而温馨。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亡子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七悲奈何,七七转眼过”两句,则是对丧子之痛的深刻反思。作者用“一七悲奈何,七七转眼过”来表示对生死轮回的无奈和悲哀。同时,“秋风吹素帱,莽莽云崔峨”等句,则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情节感人至深。诗人通过对丧子之痛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生命的珍贵。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