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散乡园已数秋,又承徵诏别林丘。
词垣簪笔荣名久,宪府乘骢宠渥优。
衣绣三秋辞北阙,观风十月到南州。
明时文运昭奎璧,御敕龙光贯斗牛。
兴学正期追往古,育才端儗继前修。
外台五夜秋霜肃,泮水三春化雨周。
共说松筠清节劲,更期桃李绿阴稠。
西江自昔推文献,料得明珠不暗投。
诗句释义及译文:
- 萧散乡园已数秋,又承徵诏别林丘。
- “萧散”意指心情闲适、超然物外。
- “乡园”指的是作者的家乡或旧居。
- “已数秋”意味着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秋天。
- “又承”表示再次接受。
- “徵诏”指的是皇帝的征召或诏书。
- “别林丘”是指离开树林和山丘。
- 词垣簪笔荣名久,宪府乘骢宠渥优。
- “词垣”指的是翰林院,是文人墨客集中的地方。
- “簪笔”指的是手持毛笔,写作或准备写作。
- “荣名”指的是因才华而获得名声。
- “宪府”指的是掌管法律事务的官府。
- “乘骢”指的是骑着骏马出行。
- “宠渥优”意味着受到特别的宠爱和优待。
- 衣绣三秋辞北阙,观风十月到南州。
- “衣绣”指的是穿着华丽服饰,这里可能指代某种官职或荣誉。
- “三秋”指的是三个秋天。
- “辞北阙”是指离开朝廷,向北宫辞行。
- “观风”意为观察风向,比喻考察或了解情况。
- “十月”指的是农历十月,通常与收获季节相关。
- “到南州”是指被派往南方的州郡。
- 明时文运昭奎璧,御敕龙光贯斗牛。
- “明时”指的是清明的时代或盛世。
- “文运”指的是文化和政治的风气。
- “昭奎璧”意指光明照耀着北斗七星(奎星)和织女的玉佩(璧)。
- “御敕”指的是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 “龙光”指的是皇帝的权威或威严。
- “贯斗牛”意指贯穿天上的牛宿和斗宿。
- 兴学正期追往古,育才端儗继前修。
- “兴学”指的是发展教育或建立学校。
- “正期”意指正当的期望或计划。
- “追往古”意指学习和继承古代的知识和经验。
- “育才”意指培养人才。
- “端儗”意指计划或考虑。
- “继前修”意指继承前辈的成就或传统。
- 外台五夜秋霜肃,泮水三春化雨周。
- “外台”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机构或场所。
- “五夜”指的是五个晚上。
- “秋霜肃”意指秋天的霜雪肃杀。
- “泮水”指的是古代的学校门前的池水。
- “三春”指的是春季三个月。
- “化雨周”意指滋润万物的雨水持续不断。
- 共说松筠清节劲,更期桃李绿阴稠。
- “松筠” 指的是松树和竹子,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
- “清节” 指的是清廉的节操或道德。
- “劲” 意为坚韧不拔,有力。
- “桃李” 在这里可能指代学生,寓意为培养人才。
- “绿阴” 指的是浓密的绿色树木形成的阴凉处。
- “稠” 意为密集,形容茂盛的样子。
- 西江自昔推文献,料得明珠不暗投。
- “西江” 可能指的是某个地区的河流,如长江的西部部分。
- “推文献” 意指以文献著称,这里可能指的是文化成就或历史记载。
- “料得” 意为推测或判断。
- “明珠” 在这里可能比喻优秀的人才或杰出成就。
- “不暗投” 意指不会埋没,不会被埋没或忽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友人王孟坚赴江西任职的送别诗。全诗以简洁流畅的语言描绘了友人离别的情景及其深厚的友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通过描写秋日景色、官场生活、教育培养以及自然美景等元素,展现了诗人对友情、责任以及国家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