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孙织锦机边石,粲若云霞成五色。乘槎仙人携之归,腾入沧溟深莫测。
波涛蚀啮千载馀,上产百尺青珊瑚。冯夷捧来为我献,文彩照耀扶桑乌。
君不见石家小儿肆行暴,竞巧夸奇真可笑。高枝大叶似此稀,不待搜罗能自到。
尧舜在上来远人,贡献尽却奇与珍。我今有此不自惜,持以赠子何殷勤。
岁寒别我金台下,春满南都到官舍。此行树业当何如,须与珊瑚比光价。
【注释】:
题竹石泉坡赠南京刘给事中
天孙织锦机边石,粲若云霞成五色。乘槎仙人携之归,腾入沧溟深莫测。
波涛蚀啮千载馀,上产百尺青珊瑚。冯夷捧来为我献,文彩照耀扶桑乌。
君不见石家小儿肆行暴,竞巧夸奇真可笑。高枝大叶似此稀,不待搜罗能自到。
尧舜在上来远人,贡献尽却奇与珍。我今有此不自惜,持以赠子何殷勤。
岁寒别我金台下,春满南都到官舍。此行树业当何如,须与珊瑚比光价。
【赏析】:
此诗是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诗人王建在任南京(治所在今南京市)时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前四句写江南的山水之美,后三句写江南人民的生活情趣及对友人的赠答之意。最后一句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之情。
这首诗是咏物抒怀之作,借咏“石”,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首联先写“石”的美。“天孙”,神话传说中的织女。《诗经·小雅·采薇》“彼织女,终日七襄。”《毛传》:“天帝之子,曰仲维,是为织女。”织女善能纺织,故云“天孙织锦”。又因织女常居天庭,故又称天孙、天女。“乘槎仙人”,指传说中乘槎而去寻访蓬莱的人。“乘槎”见于晋张华《博物志》:“郭璞从王氏游并州,见汾水旁老翁,有玉床四角,长十余丈,问其端,曰:‘令龙所造也。’郭乃登龙,得至一处,去地可十馀丈,有玉城金堂,琼楼玉树,皆数百间,又见一人,长千里许,结胡为裳,衣白霓之衣,从群仙舞。郭乃问此何意?神答:‘欲过学仙。’郭曰:‘吾亦有二意:欲住君侧,君将何计?欲去君所,复何所之?’神答曰:‘君若住则愚矣,君若去则圣矣。’郭遂辞还。向所经之处,但有云耳。”《太平广记·卷五九六·神仙一·董永》引此故事,但说“仙人乘赤龙,驾白云而已”。而此处则说“乘槎仙人”,即指仙人乘赤龙驾白云而来,可见诗人想象力之丰富。
第二联写“石”之奇。“云霞”,谓云霞缭绕之状。“沧海”、“沧溟”,海名。这里指东海。“冯夷”,河伯的同义词。古代传说中的河伯为水神。“文彩”,谓色彩鲜明。“照耀”谓辉映。“扶桑”,古国名,在今日本东南。“乌”,鸟名,亦称“朱鸟”。《山海经·海外南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其状如鹊。”“精卫”即“精卫填海”。相传其日衔西山之木以堙东海,所以后来有“精卫衔石填大海”之语。“扶桑乌”即取此典。据《列子·汤问篇》,西海有扶桑不死树,树上的果子甘美,食之可以长生不老。据说此果曾为炎帝所有,黄帝夺取后献给尧,尧赐给帝喾。帝喾死后,此果落入虞渊(今渤海),被羿取得献给夏王桀。这棵不死树后来为商王殷寿所得。殷寿死时,此树落到周文王手上,文王死后,它便落到周武王手里,周武王死后,就落到楚穆王手上。穆王死后,它落到秦穆公身上。秦穆公死后,它就落到宋玄子手中。玄子死后,它落到魏安厘王手上。安厘王死后,它就落到燕昭王手中。昭王死后,又落到赵国。赵武灵王死后,它就落到代王手上。代王死后,它就落到韩釐王手上,釐王死后,就落到魏襄王手上。襄王死后,它落到齐湣王手上。湣王死后,就落到秦始皇手中。秦始皇死后,它就落到汉高祖手中。高祖死后,就落到项羽手中。项羽死后,就落到汉惠帝手中。惠帝死后,就落到梁孝王手中。孝王死后,就落到淮南厉王手中。厉王死后,就落到淮阴王手中。
第三联写江南人民的生活情趣及对友人的赠答之意。“石家”两句是说:“石家的小孩儿们喜欢恶作剧,争着炫耀自己的聪明和巧妙。”石崇是西晋时的豪贵人物,他爱好珍宝异玩,家中珍藏着许多稀奇古怪的宝物。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曾用蜡做成蜡蝉、蜡燕和蜡牛等动物,用来戏弄别人。“竞巧夸奇”是说他善于玩弄这种游戏。“高枝大叶”两句是说:“那些树枝繁茂、叶子宽大的树木,像这样稀有的树木很少见到,不需要到处寻找就能自己长出这样的树木。”这句是说:那些树木这样稀少,不必四处寻找就能看到。“冯夷”,河伯的同义词。传说他是河神,掌管河水。《山海经·海内东经》说:“冯夷、馛隅之尸,生食黎。”注:“冯夷、馛隅,水神也。”《山海经·大荒北经》又说:“北海之内,有蛇名相与。”《太平经》说:“冯夷者,水神也。天地之间,莫能与之争也。”
末联抒情。“尧舜”,指上古圣明帝王尧和舜。“石家”,即前文提到的石崇家族。《晋书·石崇传》:“崇后坐事诛”,“家产荡尽”。《晋书·傅咸传》:“(傅)咸少清正,历位内外诸卿,未尝取人财物。”《世说新语·德行》说石崇曾与顾荣同在顾家坐席上,顾荣的儿子顾舆让座给石崇,石崇也不谦让。“贡”,奉献的意思;“奇”指珍奇之物。石崇生前虽家资巨万,但他为人奢侈骄奢,生活放荡无度。他对朋友十分豪爽,常常送珍贵礼物给他人。“我今”两句是说:“我现在拥有这么多的珊瑚、珍珠之类的物品,一点也不可惜,拿它们送给你,为什么还要这么费心呢?”“岁寒”,指冬天寒冷的季节。《论语·子罕》说孔子有病时曾感叹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周易·坤卦·彖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坤卦·象传》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南都”,指南朝梁都城建康(今南京市)。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石”的美及其价值之高;后四句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这首诗的构思精巧别致:诗人以石为题,却不正面描写石头的美,而是通过写天孙织锦机边的石头,乘槎仙人带回来的石头以及冯夷捧来的珊瑚来加以烘托渲染,然后由景及人,引出下文的议论。这样写来使文章层次井然,脉络清楚。
诗的前四句主要描绘了南方山水之美。“天孙织锦机边石,粲若云霞成五色”,这是诗人想象中的南方美景。“天孙”即天上的神女。《拾遗记》卷七引《汉武帝内传》:“太帝(伏羲)女娲皇(女英),并修九天玄女之职焉。”《太平御览》卷九○八引《神女传》:“天帝之季女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之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故南人祀为南岳。”这里指天上的织女星。织女在银河边织云作锦,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云霞从她的机边飘落出来。诗人抓住“粲若云霞成五色”这一特点,形象地写出了南方山水之美。“乘槎仙人携之归,腾入沧溟深莫测。”这是说仙人乘槎船回来时把南方的山水带给了人们。仙人乘槎船来到南方的时候,正值夏天的夜晚月明星稀,于是他们乘着槎船飞回天河去了。他们乘坐着的槎船在天河里飞腾而上,进入茫茫的深水中不见了踪影。“波涛蚀啮千载余,上产百尺青珊瑚。”仙人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