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澄湖上,高斋拟石渠。
九州分职贡,万户入图书。
常侍传符后,郎官对草余。
绨缃随处满,人吏此中疏。
积水神龙泽,青莲太一居。
鸟啼喧静院,云暖护幽墟。
式重思周典,先收忆汉初。
不知供事日,仰止意何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此题属于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层级。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要从意象构建、手法运用、篇章结构等角度分析。首先指出该诗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这样写;最后指出诗句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注意不要只答出某一方面,要力求全面。如第3句,“九州”指全国。“分职贡”,指各地将地方特产进献朝廷。《汉书·地理志》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通九道,纵广宇。”这里用此典,意谓全国都把特产贡奉给皇帝。诗人以“石渠”喻“高斋”,说明供事的官署像古代的石渠阁一样,十分宽敞明亮。
【答案】
译文:
在澄碧如镜的湖中修建了上好的亭台,如同古代的石渠一样。
全国各个地区贡献当地的特产给皇帝,万户百姓进献图书给皇帝。
常侍传书后,郎官起草诏书。
到处有绨(粗丝织品)帛书籍,官员百姓都很疏远。
积水是神龙的泽,青莲太一居住的地方。
鸟啼喧扰着静院,云暖护着幽僻的处所。
敬慎地思虑周代的典章制度,先收记忆汉代初年的做法。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供事,仰慕之情怎么样?
赏析:“奉和皇甫百泉玄武湖供事”。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供事的地点和环境。“澄湖上,高斋拟石渠”,意思是在清澈的湖面上,建起的高高的官府,就像石渠阁一样宽敞明亮。“九州分秩贡,万户入图籍”,意思是全国各地都把当地的特产进献给皇帝,而万民也都要把自己的户籍档案交给皇帝。这两句写出了供事的地点和供事的方式,为后文写供事者的生活状态作了铺垫。
“常侍传书后,郎官对草余”,第三四句描写的是供事者的工作情况。“常侍传书后”,是指皇帝经常召见他,给他传达文书。“郎官对草余”,是指他常常在起草文件。这两句写出了供事者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铺写了供事者的工作情况。
“绨缃随处满,人吏此中疏”,第五六句描写的是供事者的生活环境。“绨缃随处满”,意思是到处都是粗丝织品的书籍,这说明供事者的工作很忙。“人吏此中疏”则是说供事者与老百姓的距离很大,很少有人能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况。这两句写出了供事者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描绘出供事者的工作环境。
“积水神龙泽,青莲太一居”,第七八句描写的是供事的环境。“积水”指池水。“神龙”指皇帝。“青莲”是莲花的别称。“太一”是道教中的最高神祇。“积水神龙泽”的意思是池水像龙一样流淌。“青莲太一居”的意思是莲花一样的池水和太一一样神圣。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供事的环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进一步描绘出供事者所处的环境。
“鸟啼喧静院,云暖护幽墟”,第九十句描写的是供事者生活的环境。“鸟啼喧静院”,是指鸟儿喧闹着,打破了静谧的庭院。“云暖护幽墟”,是指云雾温暖地保护着幽深的废墟。这两句写出了供事者生活的环境,进一步描绘出供事者的生活状态。
“式瞻思周典,先收忆汉初”,第十一十二句描写的是供事者的思考。“式瞻思周典”是指仔细地思考《周礼》。“先收忆汉初”是指先回忆汉初的事情。《周礼》是周朝的法律典籍。“汉初”指的是汉朝初期。这两句写出了供事者的思考内容,进一步描绘出供事者的思考过程。
“不知供事日,仰止意何如”,第十三十四句描写的是供事者的心情。“不知供事日”,是指供事的日子我不知道,“仰止”的意思是仰望,比喻尊敬。“意何如”,意思是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这两句写出了供事者的心情,进一步描绘出供事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