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日风清烟霭收,长洲新水绿悠悠。
春回树色流莺乱,寒入花枝翡翠愁。
吴地月明人倚棹,江村笛好晚登楼。
归鸿不待天涯暖,早折红梅寄陇头。

【解析】

“上日风清烟霭收,长洲新水绿悠悠。”“清”点明气候之清明;“霭收”说明天气晴朗。“长洲”,古时地名,这里泛指水乡一带。“新水”,指刚刚涌出的清澈的江水。“悠悠”,水流舒缓的样子。诗人以轻快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早春图。

“春回树色流莺乱,寒入花枝翡翠愁。”两句诗写景抒情,将春归与离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春回”“乱”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寒入”“愁”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苦闷。“翡翠愁”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更显得含蓄深沉。“吴地月明人倚棹,江村笛好晚登楼。”这句是说在月光皎洁的夜晚,诗人倚着船边的小木桨,欣赏着美丽的夜景,听着优美的笛声登上了高高的楼台。“吴地”,即江南地区。“棹”,划船的桨。“楼”,指高楼或亭子之类的建筑物。“笛”,古代的一种乐器,多用竹制。“月明”照应前句的“日”,“倚棹”照应后句的“登楼”。“笛”“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而“笛好”则表明诗人对美景的喜爱,表现出一种闲适、愉悦的心情。

“归鸿不待天涯暖,早折红梅寄陇头。”最后两句是写景叙事,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归鸿”,即南来的大雁。“陇头”,指陇山的山头,陇山在今甘肃东南。“暖”,指温暖。这句意思是:南飞的大雁不需要等待温暖的天气就飞回了南方。诗人借用这一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急于回归故乡的急切心情。“早折红梅”,即早早地折下红梅花儿,寄托着思念家乡的感情。这四句诗中,既有明媚的景色,又有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流畅,意境开阔,感情真切,富有感染力。

【答案】

译文:

早上的阳光清新明朗,烟雾散去天空一片湛蓝;刚刚涌出的清水泛着碧波悠扬。

春风又回到树枝间,鸟儿啼叫得热闹非凡;寒冷的北风吹进花朵枝头,使人感到忧愁难忍。

月光照在吴地,人倚着船桨小舟荡漾;江边的村子吹起欢快的笛声,晚上登上高楼观赏。

鸿雁不必等到天暖时节才能返回南方;我早早地剪取一丛红梅寄给远方的亲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早春的美景和诗人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首联写早春景象:“上日风清烟霭收,长洲新水绿悠悠。”首句写天气,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二句写水面,水波涟漪,映衬着岸边的柳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色。三联写树上莺鸟鸣叫:“春回树色流莺乱,寒入花枝翡翠愁。”上句写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莺鸟在树林中欢快地鸣叫。下句写春天的寒冷,花儿枝条被寒冷的北风吹得瑟瑟发抖,让人倍感凄凉。四联写江边景色:“吴地月明人倚棹,江村笛好晚登楼。”上句写月光如洗,照在江面上,倒映在船上的小木桨。下句写江边的村庄传来悦耳的笛声,让人陶醉其中。五联写诗人的情感:“归鸿不待天涯暖,早折红梅寄陇头。”上句写归鸿不用等待春天来临就南迁了。下句写诗人剪取红梅,希望寄给远方的亲人。整首诗通过描写早春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江南早春的独特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