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輴金铺丽,蜚廉贝阙县。
燕藏朱户网,花隔绮疏烟。
刻漏虚银箭,宫槐积翠钱。
瑶台夜夜月,不复妒婵娟。
【注释】
公事后禁门三首: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这三首诗写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59年)。当时诗人因受牛党排挤,被贬为泾县尉。
龙輴:一种装饰华丽的车子。金铺:指车内的装饰华美的帐幕。
蜚廉贝阙县:《汉书·张敞传》载:“有鸟衔三珠,夜飞过县廷,仰头望城上,城上居人或以为怪,占之者云‘当有贵人至’。及明视之,见车骑从宫出,问左右,皆曰:‘未央宫西府也。’”后遂以“蜚廉贝阙”指代皇帝。
燕藏朱户网:燕子栖息在红色的门网上。
绮疏烟:织着细纹花纹的帘幕,飘动着如烟雾般的彩带。
刻漏虚银箭:计时器上的铜箭已空了。刻漏:古代计时器,用铜壶盛水,壶底刻有刻度数,壶盖上有刻度箭。漏刻,古代计时法,以一昼夜划分为一百刻,每一刻为一分。
宫槐积翠钱:皇宫的槐树枝叶繁茂,像堆积了一层绿色的钱币。
瑶台夜夜月,不复妒婵娟:《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汉武帝故事》:“东方朔说汉武帝:‘亡是公(司马相如)时卧不敛席,若有所丧。臣进问其故。公曰:“吾昔好为赋,每朝会奏赋一次,夕则对之毕矣。及得三王(司马相如曾三次担任郎官),观武帝所作天子巡狩、封禅之赋,未尝不称善,于是作玄思赋、神物赋、地祇赋,凡八篇,以讽谏焉。’”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由泾县尉调任内乡令期间所作的组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与第一首相比,此诗更注重描写宫廷的繁华和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全诗通过对宫中景物的描绘,反映了唐末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状态。
“龙輴金铺丽,蜚廉贝阙县。”开篇两句,诗人便通过“龙輴金铺”和“飞廉贝阙”两个意象,勾勒出了皇宫宏伟壮丽的景象。其中“龙輴”一词,既是指装饰华丽的车子,又可泛指帝王所乘坐的车辆;“金铺”则是指车内装饰华美的帐幕。而“蜚廉贝阙”则是指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其中“蜚廉”指的是传说中的神兽“恶来”,而“贝阙”则是指古代帝王宫殿的门前石阶。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而且通过“龙輴金铺丽”这一形象的描绘,将皇宫内部的豪华富丽表现得淋漓尽致。
“燕藏朱户网,花隔绮疏烟。”接下来,诗人又进一步运用了“朱户”、“绮疏”等词汇,来描绘皇家庭院的华丽景象。其中“燕藏朱户网”指的是燕子栖息在红色的门网上,而“花隔绮疏烟”则是指织着细纹花纹的帘幕,如同烟雾般飘动着。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皇家庭院的精致与美丽,而且也体现了皇权对于自然界的独特影响。
“刻漏虚银箭,宫槐积翠钱。”第三联则进一步通过计时器上的铜箭已经空了,以及皇宫中的槐树犹如堆积了一层绿色的钱币,来展现出皇宫内部时间的流逝之快。这些形象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沧桑,而且也体现了皇家生活的奢华与放纵。
“瑶台夜夜月,不复妒婵娟。”最后一句则是通过“瑶台夜夜月”这一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皇权统治下人们生活的一种感慨。其中“月”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皇权的象征。而“不复妒婵娟”则是指那些生活在皇宫中的人们不再去嫉妒月亮的美丽,因为他们知道月亮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皇权统治下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描绘,成功地展现了皇权下的奢华与放纵。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