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递天河路,飘摇博望槎。
仙郎犹有妇,荡子可无家。
度日忧王事,逢秋感岁华。
乡心成百折,城鼓已三挝。

七夕三首

迢递天河路,飘摇博望槎。

仙郎犹有妇,荡子可无家。

度日忧王事,逢秋感岁华。

乡心成百折,城鼓已三挝。

注释:

  1. 迢递:遥远。2. 飘摇:随风飘动。3. 博望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从蜀地乘槎渡过天河,泛指远行。4. 仙郎:指天上的神仙。5. 荡子:指浪迹江湖的人,这里泛指在外漂泊的人。6. 度日:一天一天度过。7. 王事:帝王的事务。8. 秋:秋季。9. 百折:形容极度悲伤、哀伤。10 挝:古代打击乐器,这里借指战鼓。
    赏析:
    《七夕三首》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作品。这组诗描绘了一个在天河上飘浮的槎木,通过“仙郎”和“荡子”,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助。以下是对每一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首:
迢递天河路,飘摇博望槎。
仙郎犹有妇,荡子可无家。
度日忧王事,逢秋感岁华。
乡心成百折,城鼓已三挝。

译文:
遥远的河路通向天河,
随风飘荡的是博望槎。
仙人仍有妻室,
漂泊者没有家园。
度日如年忧国事,
秋风起时感叹流年。
思乡之情难以平息,
城楼上的战鼓已经敲响三次。

赏析:
第一首诗以“迢递天河路,飘摇博望槎”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天河的遥不可及和槎木随风飘荡的情景。这里的“仙郎”和“荡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有着稳定的家室而后者则四处漂泊,无法安定。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

接下来的诗句“度日忧王事,逢秋感岁华”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忧和自己身处异乡、无法享受秋天美景的遗憾。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有个人生活的无奈,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最后两句“乡心成百折,城鼓已三挝”则将这种情绪推向高潮。这里的“百折”意味着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城鼓已三挝”则暗示着战争的紧张氛围和家乡的呼唤。这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不仅显示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也体现了他对当前局势的关注和担忧。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的描绘,成功地传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