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台山上猎围屯,金镡基中锡仗存。
岂是好生真帝德,故于围处见桑门。

《后周书六首·其五》是一首描绘狩猎场景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帝王的好生之德和对百姓的关怀。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译文、注释和赏析:

  1. 诗句释义
  • 檀台山猎围屯:在檀台山上进行狩猎,围捕猎物。
  • 金镡基中锡仗存:金镡基中的兵器依然存在。
  • 岂是好生真帝德:难道真的是因为喜好生灵而展现出的真正的帝德吗?
  • 故于围处见桑门:所以在围捕的地方出现了佛教寺庙。
  1. 译文
    檀台山上狩猎,围捕猎物,金镡基中的兵器依然存在。难道真的是因为喜好生灵而展现出的真正的帝德吗?所以,在围捕的地方出现了佛教寺庙。

  2. 注释

  • 檀台山:指代一个特定的地点,可能是一个山区或平原,用于狩猎。
  • 金镡基: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军事要塞或堡垒,基中存有兵器。
  • 锡仗:古代的一种兵器,象征权力和威严。
  • 桑门:佛教寺庙的名称,这里指佛教的僧侣或修行者。
  1.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狩猎的场景,引出了对帝王好生之德的讨论。诗中的“岂是好生真帝德”,表达了诗人对帝王好生之德的质疑,认为帝王的好生之德并非是出于真正的善良,而是有着其他的目的。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现象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故于围处见桑门”则暗示了帝王的这种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对佛教势力的利用或控制。这种解读方式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思考价值,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后周书六首·其五》不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