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日西倾,漫漫长夜迫。
登楼望所思,月华正当席。
昔别与我期,乃在三五夕。
玉露忽已零,瑶华亦堪摘。
即事怨揆违,感物嗟离拆。
殿忧及晦明,悠悠和岁隔。
挥手排青云,何时遂良觌。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日落月升,长夜漫漫作景,烘托出离别的惆怅。首联写“我”登楼远望,但见残阳西沉,夜幕四合,时序已至秋末了。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三五夕”,即十五的夜晚。“期”,约定。“乃在三五夕”,意思是说,当初与所思之人相约,是在十五的夜晚。颈联承上启下,写眼前所见,“瑶华”,指月亮。这两句是说,月亮已经渐渐落下,而那如玉似瑶的东西,也该摘下来赏玩了吧!尾联写因思念而生的感慨:殿中忧念及日月晦明之异,岁月悠悠相隔,何时才能相见呢?
这首诗写于秋天,当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秋。当时作者正在长安,与友人李白、杜甫等游宴欢会,又同王昌龄一起被贬为江宁县丞。此诗是诗人对友人王昌龄的送别之作。全诗情韵凄切,意境清幽,有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注释】
冉冉:形容太阳慢慢下沉的样子,此处用来形容夕阳西坠的景象。
漫漫:形容夜色浓重,无边无际地降临人间。
长夜:漫长的黑夜。迫:紧逼。
登楼望:登上高楼。
所思:心中所想的人或事。
玉露:白色的霜露。零:落下。
瑶华:美玉,比喻月亮。摘:采摘,指观赏。
即事:眼前的事。怨揆违:怨愤之情无法诉说。揆,通“概”。
感物:触动物类。嗟离拆:叹息离别。
殿忧:朝廷忧愁,这里指朝廷的忧虑和自己的忧虑。晦明:阴晴变化。岁隔:岁差。
排青云:推开云层,直上青天。
良觌:美好相见。
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王昌龄之作,抒发了送别时的惜别之情。诗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如对比、想象等。
首联写诗人登楼远望,但见残阳西沉,夜幕四合,时序已至秋末了。这一联是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用以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伤感之情。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三五夕”,即十五的夜晚。这里的“期”,指的是约定的日子。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利用了数字“三五”这一特定的时间点,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颈联承接上下句进一步展开描写。“玉露”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冷,而诗人却已经无法再欣赏到它了。同时,“瑶华”也是指月亮,这里同样用来形容月亮的清冷之美。这两联紧密相连,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而又美丽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尾联则是全诗的核心所在。诗人通过“殿忧”“和岁隔”等词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的“殿忧”指的是朝廷的担忧和自身的忧虑,而“和岁隔”则是指岁差带来的距离感。这些词语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更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哀愁和优美的意境,展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的苦楚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