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旄头夜并高,胡儿牧马过临洮。
连营百道传烽火,飞檄三边插羽毛。
光迸流星穿雁塞,气缠宝匣吼龙刀。
捷书早达蓬莱殿,立马千门念正劳。

悲秋十八咏

秋柳

太白(李白)旄头夜并高,胡儿牧马过临洮。

连营百道传烽火,飞檄三边插羽毛。

光迸流星穿雁塞,气缠宝匣吼龙刀。

捷书早达蓬莱殿,立马千门念正劳。

注释:

  1. 太白:即太白山,在今陕西宝鸡市眉县东南。
  2. 旄头:指北斗七星之一,这里比喻匈奴的旗帜。
  3. 胡儿:古代对居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4. 临洮:古郡名,位于今甘肃省岷县一带。
  5. 连营:指连绵不断的军营。
  6. 飞檄:迅速传达军令的文书。
  7. 三边:指长城以北地区。
  8. 宝匣:珍贵的盒子。
  9. 龙刀:形容武器上的装饰物,似龙鳞。
  10. 捷书:胜利的消息。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代玄宗时期的作品,当时吐蕃侵扰唐王朝边境,诗中的“胡儿”即是指吐蕃人。全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边防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以及对于战争胜利的渴望。
    第一句“太白(即太白山)旄头夜并高”,描绘了夜晚时分,太白山上的星宿显得特别明亮,象征着边境的紧张局势。第二句“胡儿牧马过临洮”,则揭示了边境上的紧张情况,吐蕃军队正在越过临洮(今甘肃岷县),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这两句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边境战事,为后文的描绘做了铺垫。
    第三句“连营百道传烽火”,进一步描绘了边防军的严阵以待。他们建立了连绵不断的军营,并且传递着烽火信号,以便相互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这一句展现了边防军的高度戒备状态。
    第四句“飞檄三边插羽毛”,则描述了前线将领们迅速传达军令的情况。这些飞檄如同羽毛一样快速地传递到各个角落,让士兵们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这一句体现了唐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和通信手段的先进性。
    第五句“光迸流星穿雁塞”,形象地描绘了烽火燃烧时的情景。火光如同流星般四射,照亮了整个夜空,使得敌人难以看清。这一描写既展示了烽火的壮观,又体现了边防军的决心与勇气。
    第六句“气缠宝匣吼龙刀”,则进一步描绘了边防军的战斗准备。他们的武器上装饰着龙鳞般的宝匣,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这一句展现了边防军的战斗实力与勇猛精神。
    第七句“捷书早达蓬莱殿”,则意味着胜利的消息已经提前传到了皇宫之中。这表明了边防军的胜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长期艰苦战斗的结果。
    最后一句“立马千门念正劳”,则是诗人自己的感慨。他站在千门前,望着远方的战场,心中充满了对将士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感叹国家的安危需要更多的努力与奋斗才能得以维护。
    这首诗通过对边防战事的描绘,展现了唐代边疆的严峻形势和边防军的高度警惕性。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国家和平安宁的向往和对将士们英勇奋战的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