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清明烟火熄,寒茶冷酒强饮食。
云冥家远野草青,尽日相逢不相识。
道遇寒食忆宋之问马上逢寒食句五咏其韵
小雨清明烟火熄,寒茶冷酒强饮食。
云冥家远野草青,尽日相逢不相识。
小雨清明烟火熄,寒茶冷酒强饮食。
云冥家远野草青,尽日相逢不相识。
道遇寒食忆宋之问马上逢寒食句五咏其韵
小雨清明烟火熄,寒茶冷酒强饮食。
云冥家远野草青,尽日相逢不相识。
夏夜独坐 独坐芳庭晚,遥依银浦清。 竹风披溽暑,山月静荒城。 有酒闲仍醉,无官负自轻。 年年沧海上,高兴此平生。 译文: 夏天的夜晚,独自一人坐在芬芳的庭院中,远远地依偎在清澈的河流旁。微风吹过,竹叶摇曳,赶走了闷热的暑气;明亮的月光洒在寂静的荒废的城池之上。手中斟满美酒,却依然沉醉其中,没有官职的我反而感到轻松自在。每年夏天,我都会来到这片大海之滨,心情舒畅,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对雪限韵 错落明垂地,岑寥冷闭关。 寒庭花满树,青海玉连山。 作赋才难企,高眠迹可攀。 怀人清兴发,孤棹夜中还。 注释: 1. 错落明垂地:形容雪花纷纷扬扬落下,如同星星点点的灯火照亮大地。 2. 岑寥冷闭关:形容四周寂静无声,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3. 寒庭花满树:形容庭院里盛开着各种花朵,给人一种寒冷而美丽的感觉。 4. 青海玉连山:形容远处的山峰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与天空相连。 5.
初秋暑退晚坐 蟋蟀鸣阶下,凉风动槛前。 露华侵袂湿,月魄缀檐翩。 酷暑知何去,清宵自不眠。 幽吟对修竹,相与斗㛹娟。 注释: 1. 蟋蟀鸣:蟋蟀在秋天发出声音,这里用来代表季节的变化。 2. 阶下:台阶下方,指的是房间内的地面。 3. 槛前:窗户或者门框前面,这里是形容夜晚凉爽的环境。 4. 露华:指露水。 5. 袂(mèi):袖子,泛指衣服。 6. 月魄:月亮的光辉。 7. 清宵:清静的夜晚
盐城闻促织 忽闻鸣促织,应自感清秋。 花底来何暮,风前听未休。 异乡人不寐,故里思难酬。 骨肉经年别,湖天回白头。 译文注释 - 忽闻 - 突然听到,指偶然听到蟋蟀叫声。 - 鸣促织 - 指蟋蟀的叫声,促织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昆虫,常用来比喻声音急促或节奏明快的事物。 - 应自 - 根据自然规律或习惯,应该感到或觉得。 - 清秋 - 秋天,通常与萧瑟、凄凉等情感相关联,表示一种深秋的感觉。
【注释】 官衙夜雨:官府衙门夜晚的细雨。 清馆鸣寒雨:清冷的公馆中,听到窗外的雨水滴答作响。 离人寄远天:远离家乡的人,寄托于天空的思念之情。 高风岁欲暮,孤烛夜如年:高风凛冽,岁月渐长,孤独地点亮了一支蜡烛,在寂静的夜晚,它仿佛陪伴了一年又一年。 妻病沈双鲤,儿官苦独贤:妻子生病卧床不起,家中缺少帮手;儿子被提升为官员,独自承受着重任与压力。 羁愁千里外,鱼目五更前:因公务而身居他乡
诗句释义与译文 第一句:“海邑消烦暑” - 注释:海邑,指的是海边的城市。消烦暑,意为消除烦闷和炎热的暑气。 - 译文:海边的城市中,炎热的暑气已被驱散。 第二句:“星河坐晚凉” - 注释:星河,指银河。坐晚凉,意为在晚上享受凉爽。 - 译文:在夜晚,我坐在屋外的院子里,仰望繁星点点的银河,感受着凉爽的晚风。 第三句:“清风来独树” - 注释:清风,指微风。独树,意味着只有一棵树。
雨中 冥雨朝还暮,凄风夏作秋。 竹光联榻润,苔色上衣浮。 古木惊涛转,飞甍瀑布流。 清轩人独倚,尽日看浮沤。 注释: - 冥雨朝还暮:形容雨下得很大,时间很长,从早晨一直下到晚上。 - 凄风夏作秋:形容夏天的风很冷,像是秋天一样。 - 竹光联榻润:用竹子的光来照亮,使得床上湿润。 - 苔色上衣浮:苔藓的颜色像水一样在衣服上流动。 - 古木惊涛转:古老的树木像海浪一样翻涌。 - 飞甍瀑布流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翠盖斜阳外,雕舆绿水边:意思是在黄昏时分,车盖在斜阳下,马车停在绿水边。 - 清风吹细葛,微雨散遥天:意思是微风吹动细葛布,雨雾飘散在远方天空。 - 沙鸟盟何在,溪鱼乐自牵:意思是沙洲上的鸟类盟誓在哪里呢?溪水中的鱼儿快乐地游着。 - 好来垂钓处,只是近人烟:意思是最好来垂钓的地方,只有靠近人烟。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夕阳、微风、细葛
【注释】 柴沟:地名,在今安徽省宿松县境内。归:归宿。映沈:夕阳的余晖。疾:急风。悲风卷地寒(形容天气很冷):悲风:凄惨的秋风。“卷”字写出了狂风的猛烈之势。 “烟中度淮水”:指渡过淮河时天已黄昏,天色昏暗,只能看见烟雾中的淮河水面轮廓。淮水:指淮河。 “月下扣柴关”:指夜深时敲着柴门入宿。柴关:用柴草搭成的门户,这里借指住所。 “半醉霜犹冷”,“孤眠灯欲残”:描写了诗人酒后仍不能入睡的情景
《腊日逢春日,新年入旧年。野梅残雪后,江雁暖风前。老眼园林雾,闲身湖海天。朱颜那可再,偷向醉中还》是明代赵完璧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第一首诗“腊日逢春日”描述的是腊月时节,迎来了春天的气息。腊月,即农历十二月,是中国农历的一个月份,这个时候的天气寒冷,万物蛰伏,而到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诗人通过“腊日逢春日”的描写,表达了对新春的到来的喜悦和期待。 “新年入旧年
【解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全诗共四句。首句“云外乌衣怯晓寒”写诗人在晨曦中遥望京城长安,但见远山含翠,薄雾轻飘。第二句“花间杜宇泣春残”写诗人听到杜鹃声声悲切的啼叫,看到春去秋来、花落花开的自然规律,想到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第三句“冷风疏雨行不得”,写诗人在长安城外,被冷风吹着,又被细雨淋着,想往南走又没有路可走。末句“南陌清光自可叹”,诗人站在长安城外的路上,看着夕阳西下
【注】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古人有“三月寒食无夜火”之说,故亦称“禁烟节”。此句指寒食节时。 柳拂娇青桃欲红:春雨绵绵,柳枝轻拂着娇嫩的绿叶,桃花也开得正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春天的到来。 山馆:山中的馆舍。留连:留恋。聊把酒:姑且举杯畅饮。佳时:美好的时光。尘世:人世间。苦难逢:难得的好机会。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当时正值寒食节,作者在山馆中饮酒作诗以抒发情怀
【注释】 道遇寒食:在清明节时道上遇到寒食节扫墓,即“寒食”的习俗。宋之问:唐代诗人。五咏其韵:指《寒食》诗中的五首诗,每首都以“寒食”为题,是唐代文人对清明扫墓活动的颂扬之作。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春,是诗人随皇帝祭祖途中所作。 起二句写景,东风浩荡吹遍平旷大地,落红如雨洒满山头。“红泪”,借代梨花。“冢上”,指山上的坟墓,即“墓上”。这两句写景,笔力雄健,意境开阔
【注释】: 琵琶写怨图:即《琵琶行》。 红颜共策息金戈:指白居易与友人共同策划停战,不再征战。 泪落哀弦奈若何:指白居易听到琵琶的声音而流泪。 昨夜单于毡帐底:指白居易在单于的毡帐中听到琵琶声。 分明犹说汉山河:意思是虽然已经听到了琵琶的声音,但仍然清晰地听到汉朝的山河。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对琵琶女的描写。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他对琵琶女的同情和理解,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句原文: 潺潺御水出重关,空复题红信不还。 薄命谁云秋叶似,争如随水到人间。 注释: - 潺潺(chán chán):水流声,形容水流声音悦耳动听。 - 御水(yù shuǐ):皇家御用的水,这里可能指皇家的御河或宫殿附近的河流。 - 重关(chóng guān):重重的关口,形容地势险要、防守严密。 - 题红信(tí hóng xìn):古代女子在书信中用红笔书写情意
``` 夜闻琵琶 何处琵琶向月明,粉墙低度晚风清。 夜深多少王嫱怨,寥落江州恨未平。 【解析】 此诗是白居易所作《琵琶行》的一部分,全诗共四句,通过描绘夜晚听到琵琶声音的场景,引发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何处琵琶向月明”一句,既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又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夜深多少王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