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山城控海壖,春风回首忽经年。
忧时望月青宵迥,怀土登楼白发鲜。
江上波涛来渺渺,云中鸿鹄去翩翩。
暮寒细雨馀花落,梦绕天涯到日边。
春兴七首
于越山城控海壖,春风回首忽经年。
忧时望月青宵迥,怀土登楼白发鲜。
江上波涛来渺渺,云中鸿鹄去翩翩。
暮寒细雨馀花落,梦绕天涯到日边。
注释:
- “于越山城控海壖”:指位于海边的于越山城,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战略意义。
- “春风回首忽经年”:春风一吹,仿佛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
- “忧时望月青宵迥”:在忧虑国家的大事时,抬头看着明亮的月亮,感到时间似乎变得遥远。
- “怀土登楼白发鲜”:怀念故乡,白发增多,但心情仍然年轻。
- “江上波涛来渺渺”:江上的波浪起伏不定,显得非常渺茫。
- “云中鸿鹄去翩翩”:云中飞翔的大雁,轻盈地飞过。
- “暮寒细雨馀花落”:傍晚时分,细雨飘洒,花儿纷纷凋零。
- “梦绕天涯到日边”:梦境萦绕在遥远的天涯,直到黎明。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春兴七首》之一。诗中的“于越山城”指的是位于于越山脚下的一座古城,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诗人通过对这座古城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诗的前两句“于越山城控海壖,春风回首忽经年”描绘了于越山城的地理位置和春天的景象。这里的“控海壖”意味着山城地势险要,可以控制大海。而“春风回首忽经年”则表达了诗人在春风中回想起过去的岁月,感叹时间的飞逝。
第三句“忧时望月青宵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忧虑。他看着明月高悬,心中不禁感慨时光的流转和世事的变化。这句中的“忧时”表明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诗人在自然景观中的所见所感。“江上波涛来渺渺,云中鸿鹄去翩翩”描绘了江水波涛和云中大雁的景象,这些景象在诗人眼中都带有某种象征意义。
最后两句“暮寒细雨馀花落,梦绕天涯到日边”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远行的梦想。他看着黄昏时的细雨和凋零的花儿,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思念。这句中的“梦绕天涯”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现实,追求自由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诗人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