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下蛩鸣寒气催,蒹葭叶响雁归来。
鬓毛巳为忧生白,萱草何须晚更开。
袅袅悲风吹落木,炎炎赤日走黄埃。
干戈未了仍饥馑,人事天时总可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作品。下面是对每句的翻译和注释:
- 露下蛩鸣寒气催,蒹葭叶响雁归来。
- 这句诗描述了深秋时节的景象。”露下蛩鸣”描绘了夜晚露水滋润大地的情景,蟋蟀的鸣叫声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蒹葭叶响”则描绘了蒹葭(一种芦苇)在秋风中的摇曳声,似乎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作准备。”雁归来”则暗示着迁徙的大雁已经开始返回,预示着冬天的到来。
- 鬓毛巳为忧生白,萱草何须晚更开?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年老体衰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忧虑。”鬓毛巳为忧生白”直接说明了由于忧虑而使得白发丛生,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自己衰老的担忧。”萱草何须晚更开?”则表达了对萱草能在秋天再次开放的疑问,暗示了诗人对于生命循环、四季更替的感慨。
- 袅袅悲风吹落木,炎炎赤日走黄埃。
-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袅袅悲风吹落木”描绘了秋风中树叶飘落的景象,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炎炎赤日走黄埃”则形容了阳光炽热,天空被灰尘遮蔽,形成了一幅炎热而阴暗的画面。
- 干戈未了仍饥馑,人事天时总可哀。
- 这句诗反映了战争尚未结束,人民仍然遭受饥饿的困境。”干戈未了”指的是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仍饥馑”则指出尽管战争尚未结束,但人民仍然遭受饥饿之苦。整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悲哀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深秋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时局的关注。首联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通过蟋蟀、蒹葭和大雁等元素的运用,展现了一个凄冷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颔联则通过描绘诗人因忧虑而白发丛生的形象,以及对萱草在秋天开放这一自然现象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叹。颈联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以及诗人对于战争与饥荒所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悲哀之情。尾联则是对全诗主题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关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