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清节太公功,出处非邪岂必同。
不是云台兴帝业,桐江无用一丝风。
【注释】
①夜泊:在夜里停船。桐江驿:地名,在今浙江桐庐县北。
②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名台,字伯夷,因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③清节:指伯夷的清廉节操。
④太公:即姜子牙,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臣。
⑤出处:指进退出处。
⑥非邪:不是邪恶。
⑦帝业:指帝王的功业。
⑧云台:即云台阁,东汉明帝为纪念功臣霍光而建。
⑨兴:兴起,建立。
⑩桐江:即桐江水,流经桐庐县,因桐江水多风,所以叫桐江。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诗人由杭州往江西赴任。途中夜泊桐江驿时所作。
“伯夷清节太公功,出处非邪岂必同。”前二句以伯夷比自己,说自己也有清白的节操;后二句则说自己的出处与伯夷不同,并不是像伯夷那样隐居,而是像太公吕尚那样出仕。这里,作者把伯夷与自己相比,是借伯夷标榜自己的高洁,同时也表明自己并非像伯夷一样隐遁。这是诗人自我形象塑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色。
“不是云台兴帝业,桐江无用一丝风。”此句是说,自己虽然有志于建立功名,但可惜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因为自己虽怀有雄心壮志,却无机会施展才干,正如那桐江上的一阵风一样,毫无用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