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山空雾未开,风生咆虎响如雷。
树头惊鹊相呼起,欲下还飞一百回。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山间夜景。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月落(月亮落下):描绘了夜幕降临的景象,月亮已经从天空中落下,整个山林显得空荡。
山空(山峰空旷):暗示了夜晚的宁静,没有其他人或动物的声音打破这寂静。
雾未开(雾气尚未消散):强调了夜晚的神秘和幽深,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风生(风声起):形容风吹动树木的声音,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
咆虎(咆哮的老虎):比喻风的力量很大,仿佛可以引发森林里的生物。
响如雷(声音如同雷鸣):形容风声的强烈和震撼力。
树头(树木的顶端):指的是山上的树木。
惊鹊(被惊动的鸟):这里的“惊鹊”可能是指树枝上的鸟儿受到了惊吓,纷纷飞起。
相呼起(相互呼唤着飞起):描绘了鸟儿们受到惊吓后的惊慌失措,以及它们试图逃离的场景。
欲下还飞一百回(想要降落又反复飞起来):强调了鸟儿们在惊慌中的反复飞行,表现出它们的无助和慌乱。
这首《钟山作十二首·月落山空雾未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动物的反应,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