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战骨烟尘飘,岁久遗戈金不销。野人耕地初拾得,土花渍出珊瑚色。
邯郸小儿强解事,枉使泥沙埋利器。四十万人非少弱,勇怯贤愚一朝弃。
阴坑血冷秋复春,朽壤食尽苍蛇鳞。湮沦长愧杜邮剑,废坠空忆桩喉人。
故垒中宵鬼神入,云愁月暗戈应泣。呜呼,当时岂无牧与颇,戈乎不遇可柰何!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诗句的写作背景和手法特点分析赏析。本首诗为七绝,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通过描写战国时赵国长平之战中埋没在地下四十多天的铜剑(杜邮剑),抒发了对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对赵王听信冒进之言导致赵国大败的愤懑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前四句写长平之战后的惨状:当年战场上的遗骨,经过时间的洗礼,已化为泥土;曾经锋利的兵器,现在也早已锈蚀不堪。这两句诗以“烟尘”“金不销”等词语,写出了战场遗骸与兵器的悲壮,同时也暗示着战争的惨烈。后四句则进一步揭示出当时统治者的错误决策,以及这一错误决策给历史造成的悲剧。

中间四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用“野人耕地初拾得”来衬托“土花渍出珊瑚色”,以“土花”来反衬铜剑上“土花”的珍贵,以“珊瑚色”来反衬铜剑的暗淡无光,从而表现出埋藏地下四十多年的铜剑之贵重,以及它所见证的历史事件之重大。

后四句写赵括纸上谈兵,致使赵国四十万将士丧生,这是对赵王听信冒进之言的愤怒谴责,也是对赵括个人悲剧命运的同情。诗人通过对铜剑的赞美,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当权者的强烈不满。

尾联点明主题。诗人通过描绘埋藏在地下的宝剑,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深感慨,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担忧。最后两句“故垒中宵鬼神入,云愁月暗戈应泣”更是把这种感情推向高潮。诗人以“云愁月暗戈应泣”来形容铜剑的悲哀,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忧虑和对现实政治的深切关注。

【答案】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通过描写战国时赵国长平之战后,埋藏在地下四十多天的铜剑(杜邮剑)的沉痛遭遇,

抒发了对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对赵王听信冒进之言导致赵国大败的愤懑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首联“长平战骨烟尘飘,岁久遗戈金不销。”写长平之战后,战场上遗骸和兵器的悲惨遭遇,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颔联“野人耕地初拾得,土花渍出珊瑚色。”以“土花”来反衬铜剑上的“土花”,表现了埋藏地下四十多年的铜剑之贵重,以及它所见证的历史事件之重大。

颈联“邯郸小儿强解事,枉使泥沙埋利器。”“邯郸小儿”代指当时的统治者。这两句说,当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妄加指责,把赵括这样的将领错杀,真是糊涂至极。

尾联“阴坑血冷秋复春,朽壤食尽苍蛇鳞。湮沦长愧杜邮剑,废坠空忆桩喉人。”以“云愁月暗戈应泣”来形容铜剑的悲哀,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忧虑和对现实政治的深切关注。

这首诗以铜剑为线索展开,由铜到铁,从埋藏到出土,再到最后被毁的过程,生动地再现了战国时期赵国长平之战的惨烈场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