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煽虐焰,烈烈燔九州。
平原旷如赭,鸿鹄安所投。
所以避世士,慨想乘桴浮。
楼船载侲子,去作汗漫游。
何必蓬莱山,远人即瀛洲。
虎视徒逐逐,竟死于沙丘。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要求考生注意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同时还要注重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如:颔联中的“鸿鹄安所投”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颈联中“去作汗漫游”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楼船载侲子(小奴仆)来指代那些被派遣的人;尾联中的“虎视徒逐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那些统治者比作老虎,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凶残残暴的本质。
【答案】
译文:
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大乱。
平原广阔如同赤土,鸿鹄无处可投。
所以避世的士人想乘着木筏浮游于海上。
楼船载着奴仆,离开中原到海边去。
何必去蓬莱山远求仙术,远人也就在海中。
虎视眈眈地追逐着猎物,最后死于沙丘宫。
赏析:
首联写秦皇焚书坑儒,天下大乱。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标志着秦王朝统治的结束。诗中用“煽虐焰”来形容秦始皇的暴虐统治,表明诗人对秦皇焚书坑儒的强烈愤慨。
颔联写平原辽阔,鸿鹄无处可投,暗寓诗人怀才不遇之情。鸿鹄,传说为西王母的使者。鸿鹄无处可投,暗喻有才能的人无处施展自己的抱负。
颈联用典。《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齐襄公之时,鲁之孟孙常御齐君,曰:‘始吾好剑,今我专好衣。’……于是令甲坐堂下,乙坐堂上。甲曰:‘乙也籍而为季氏宰。公孙丑问曰:“甲何人为?”曰:‘鲁之直者。”公孙丑曰:“夫子何为?’曰:‘为季氏使臣尔。”公孙丑曰:“彼何人也?”彼何人哉?彼且为侍人者也。”此句即用此事来说明当时朝廷上那些宦官、奸邪之徒把持朝政的局面。诗中的“楼船”,当是指楼船候景的叛军或叛臣。他们乘坐楼船到处流窜,无恶不作,其势猖獗。诗人在这里借古讽今,揭露了当时宦官、奸邪之徒的横行霸道和祸国殃民的罪行。
尾联紧承前文。这里用典。《史记·封禅书》:“(汉武帝)登雍州之高点,见咸阳宫中多有亡国之戚者,乃叹曰:‘嗟乎!唯天为大,独王为是耳!’”意思是说只有天子才是最大的,而其他诸侯不过是一群无能的小人物罢了。这里用“远人”暗指那些远离京城的诸侯王侯,意在讥讽他们只是一味地追求享乐,根本不顾百姓死活。
全诗运用典故,托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