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蹠矨梁肉,原思馁穷闾。
夷齐采薇蕨,仪秦驷高车。
祥麟殪西狩,尼父空叹吁。
天道果福善,彼苍竟何如。

【注释】

盗跖:盗名。矨梁肉:指剥削者吃肥腻的山珍海味,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原思:指孔子弟子原宪。馁穷闾(lì qiū):饥饿困居在陋巷里。夷齐: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弟弟伯夷、叔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而兄弟二人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于山上。仪秦:秦国大夫仪行父,曾为秦国丞相。驷高车:指富贵显贵。祥麟:麒麟。殪(yì):死。西狩:西巡。尼父:指孔丘或孔圣人。空叹吁:徒然叹息。天道:天意。福善:赏善罚恶。彼苍:苍天,指上天。竟:究竟,到底。

【赏析】

《杂诗四十首(其一)》是汉乐府民歌组诗《杂诗》的第一首诗。这是一首咏叹时事的诗。诗人借古讽今,抒发了忧世伤时之情。全诗八句皆用对偶句式,四句一组,每组的第一句都是一韵。“盗跖”、“原思”、“夷齐”、“仪秦”、“祥麟”等词都与古代著名人物有关,作者以这些词语起兴,表明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态度。此诗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不满的情绪。

开头两句:“盗跖矨梁肉,原思馁穷闾。”意思是说,像盗跖这样的亡国贼,他们享受着肥美的山珍海味;而像孔子的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士却只能饥寒交迫地穷困潦倒。“矨”通“馐”,美味。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

接下来两句:“夷齐采薇蕨,仪秦驷高车。”意思是说,像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了坚持高尚节操,宁可忍饥挨饿,只吃野菜;而像秦国的相国仪行父那样的人,却能乘坐豪华车辆,享受荣华富贵。“夷齐”指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而逃至首阳山,以采野菜为食,终于饿死在那里。《史记·伯夷列传》:“自初生至九岁,见夏庭,历殷郊,入周鼎中,乃免焉。”《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正之之名加于其身,故两处饿死不食周粟。”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进一步揭露了统治者们的骄奢淫逸。

中间两句:“祥麟殪西狩,尼父空叹吁。”意思是说,那匹吉祥的神异之马在西方边境被射杀,而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只好徒然叹息。“祥麟”指神异之马。《后汉书·西域传》:“西域旧多神马,形甚巨者,名曰龙种,一日千里。”《史记·封禅书》:汉武帝东巡祭后土,“获白麟一角”。《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我诸戎饮食不节,胾豢弗洁,陵迟而微,于是乎有嘉客,则纠飨之,无享,则不赴。”《论语·子罕》:“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夫!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西狩”指南征时所经的边邑。“尼父”指孔丘(字仲尼)。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晚年隐居在鲁国曲阜的阙里。据《论语·述而》载:“子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在鲁国的时候,生活比较安定,因此才有机会吟诗作乐。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愤懑不平之情。

最后两句:“天道果福善,彼苍竟何如!”意思是说,天道难道真的会奖赏善良的人吗?那么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彼苍”指苍天。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对统治者的怀疑。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古今圣贤与暴君的对比,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善良人民的同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和人民遭受压迫的现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