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籍逮狂秦,三王迹已陈。
虞渊初息驾,沧海又扬尘。
猿鹤皆君子,豺狼有故人。
只存丹窍理,常与日华新。
【注释】
世降:世事衰落,指时事不济。六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古代儒家的典籍。逮:及,达到;狂秦:指秦朝。三王迹: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事迹。陈:陈列,展示。虞渊:传说中日落的地方,即崦嵫山(今山东费县西北)。息驾:停止车马。沧海:黄河。又:再次,又一。猿鹤皆君子:猿、鹤都是长寿的动物,此处用其比喻高洁之人品。豺狼有故人:豺狼也是野兽,但这里用来比喻凶残之徒。常与:常常。丹窍:道家所说的“玄牝”,为道所生,可以生出万物。《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只存丹窍理”就是说只有道才能理解道。常与:常常如此。日华:日光,太阳光,这里指太阳,也可以比喻光明。新:新鲜,清新。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742年),诗人当时在东都洛阳任太子通事舍人。这首诗写于诗人任东宫学士之时,意在劝诫太子李亨要像上古时代圣明君王一样勤政为民,爱惜民力。全诗以历史发展为线索,通过“六籍”和“三王迹”来说明世衰政乱的时代背景,接着以“虞渊初息驾,沧海又扬尘”两句描绘了荒淫无度的生活,进而指出了奸邪之徒的丑恶行径,最后点出只有修道才是“常与日华新”的正道,希望李亨能继承先王的事业,成为一代明君。
诗歌开篇“世降”二字便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时世衰微的忧虑与感慨。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古籍之中,以《诗》、《书》等六经作为历史的见证,指出时至秦朝已无法复见昔日的盛世景象。而三皇五帝的事迹更是早已成为了历史的陈迹,不再被世人所提及。这里的“陈”字,既是指历史的陈列,更暗含了历史的消逝之意,体现了诗人对时局变迁的无奈与感慨。
诗人并未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之中,而是转而关注眼前的现实。他看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夕照之地(崦嵫山)已经沉寂下来,而黄河边的大海却在再次卷起尘土。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苍凉而又壮美的画面,同时也暗示了时代的动荡不安与人民的疾苦处境。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了世间的生灵。他指出,无论是猿猴还是仙鹤,它们都具备着一种高尚的品质——它们是天地间最接近道的存在。这里的“君子”二字,既是对它们美好品德的赞誉,也是对那些具有高尚品质之人的赞美。而那些凶残的豺狼之辈,则显得格外令人厌恶。他们不仅没有道德修养,反而还拥有着所谓的“故人”身份,这无疑更加暴露了他们的虚伪与丑陋。
尽管豺狼之辈存在,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绝望。相反,他认为只要心中存有道心,就一定能够与日月同辉,始终保持着清新的面貌。这里的“只存丹窍理,常与日华新”两句,不仅是诗人对自身修养的高度概括,更是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只有真正领悟了道的本质,才能够真正做到与日月同辉;而只有保持一颗纯洁无暇之心,才能够始终保持着清新脱俗的风貌。
这首诗以历史发展为线索,通过对比古今的不同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时世变迁的深刻洞察与思考。同时,它也通过对生灵善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善恶的看法以及对于道德修养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含蓄,意境深远而高远,堪称唐代咏史之作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