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淮阴市,萧萧一庙存。
絮曾何处漂,饭自此时恩。
楚驿下春鸟,韩山啼暮猿。
平生知己泪,感激念王孙。
【注释】
①漂母:古代一位叫朱买臣的贫苦读书人,曾受到一位老妇人的帮助。后来中了官,不忘旧恩,回到家乡与老妇人相会,并给她买了一亩薄田,以报答老妇人当年的养育之恩。
②萧萧:形容风声凄清。
③絮:飘飞的柳絮。
④楚驿:古时设在楚国境内的驿站。
⑤韩山、王孙:均为地名,在今江苏省。
⑥泣:流泪,指感激之情。
⑦王孙:贵族子弟。
⑧酬:报答。
译文:
淮阴的落日下,孤零零的庙宇还存留着,曾经漂洗过的柳絮,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如今我在这里吃饭,是当年漂母的恩情。
楚地的驿站下有春天归巢的鸟儿,而韩山上的猿鸣则伴随着暮色。我一生所遇到的知己,只有那位漂母。我对她怀着深深的感激和敬意,也思念着她的儿子王孙。
赏析:
此诗首句写景,次句叙事,末两句抒情。全诗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开头二句先从时间上落笔,写出了时间之久。“漂母”二句又从空间上落笔,写出了地点之远;“楚驿”“韩山”二句则又从听觉上落笔,写出了环境之幽寂。最后两句由物及人,由事及己,抒发了作者对往事的无限感慨。
此诗是作者回忆早年在淮阴(今属江苏)受困之时,一个姓朱的老妇人对他进行资助和教育的故事。诗人通过回忆来表达自己对这位老妇人的感激之情以及怀念之意。
诗的前四句是第一层,写淮阴市落日萧萧,孤零庙宇尚存,昔日漂母曾施恩于他,而今他仍感恩图报。前四句为一层,后六句为第二层,借楚客驿中春鸟啼鸣、韩山猿啼之声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楚哀怨。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用典,使诗歌含蓄深沉。全诗意境高远,情感真挚,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