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隅今不耸,赵魏近何如。
晓色收烽燧,秋声傍羽书。
投醪雕马水,凭轼昼熊车。
高宴军中乐,题诗一寄予。
【注释】
- 边隅今不耸,赵魏近何如:现在边境没有战火的烽烟,赵地和魏地又怎么样呢?
- 晓色收烽燧:天刚刚破晓时,烽火台上的灯火已经熄灭。
- 秋声傍羽书:秋风阵阵送来了边关的书信。
- 投醪雕马水:向那清澈的水里投进美酒。
- 凭轼昼熊车:靠在车上凭轼而卧。昼熊,指夏至日,古代用“昼”代表夏至。
- 高宴军中乐:在军中举行盛大的宴会。
- 题诗一寄予:写下一首诗寄托我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寄张肖甫时所作,当时他正在准备出兵天雄。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
首联“边隅今不耸,赵魏近何如?”,诗人通过描写当前的形势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怀。“边角”,比喻国家边境地区;“耸”,高耸、屹立的意思;“赵魏”,指赵国和魏国。“赵魏近何如”,意思是说现在的国家边境安定吗?
颔联“晓色收烽燧,秋声傍羽书。”,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边疆风光图。“晓色”指黎明时分,这里暗含了战事平息之意;“烽燧”是边防瞭望台,用以传递军情;“秋声”则是指秋风萧瑟之声;“傍羽书”即随风传来边关文书的消息。这两句诗通过“烽燧”、“羽书”等意象,展现了边疆的宁静与和谐,与首联形成鲜明的对比。
颈联“投醪雕马水,凭轼昼熊车。”,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军中的生活情景。“雕马”,指雕饰华丽的马匹;“凭轼”,靠在车前的横木上;“昼熊”,指夏至日,古人用“昼”代表夏至。这两句诗通过“雕马”、“凭轼”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在军中的生活情趣。
尾联“高宴军中乐,题诗一寄予。”,诗人以一首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期望和对国家的担忧。“高宴”,盛大的宴会;“军中乐”,指在军中举行的盛大宴会;“题诗”,指的是诗人在宴会上所作的诗篇。这两句诗通过“高宴”和“题诗”两个意象,既展示了诗人在军中的欢乐气氛,又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战争景象和诗人在军中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