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是清凉寺,南朝事若何。
春阴屯树密,山色照江多。
万堞开林麓,千秋散绮罗。
且持醽酴去,醉眼送沧波。
这首诗是明代李攀龙创作的。诗人和同登清凉山的友人一起欣赏山水,并写下了这首七绝。
下面是逐句释义以及关键词注释:
吴山人李太史盛秀才同登清凉山得多字
- 吴山人:指的是诗人自己。李太史:李攀龙自称,意即自己的官职或职称。盛秀才:指盛时,可能是指与李攀龙一起登高的朋友之一。多字:可能是对诗作内容或者形式的赞美。
- 译文:我(吴山人)李太史盛秀才和你们一起登上清凉山。
问是清凉寺,南朝事若何。
- 清凉寺:清凉山的寺庙,位于山上。南朝:指的是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也可以用来泛指历史。
- 译文:我们正在询问清凉寺,那里的南朝时期的事情如何?
春阴屯树密,山色照江多。
- 春阴:春天阴云密布的景象。屯树:密集的树林。
- 译文:春天的时候,树木被厚厚的云层笼罩着,景色显得非常幽静。
万堞开林麓,千秋散绮罗。
- 万堞:指城墙上布满的垛子,也就是城楼。
- 译文:城墙的垛子在林子里露出来了,就像千年之前绚丽的锦缎散落开来一样。
且持醽酴去,醉眼送沧波。
- 醽酴(tiān tú):一种古代的酒器,形状像酒杯。沧波:大海的波涛。
- 译文:让我们举杯畅饮,用美酒来送别这美丽的景色。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清凉山的风景和友人之间的欢聚,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的“清凉寺”、“南朝事”等词汇,透露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