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劳载酒,何以忽联骖。
旅泊啼乌树,舟冲落雁潭。
梅先思岭外,桂似恋淮南。
豫恐销魂别,偏宜待半酣。
【注释】
①宗侯孔阳:指孔子。②两侄,指孔氏的两兄弟。③履方,即仲尼弟子颜回。④饯,送行。⑤“何以”二句:问为何突然联骖。⑥“旅泊”二句:旅居漂泊时,乌啼声声,落雁潭边,风景如画。⑦“梅先”二句:梅花早开,思念岭外故园;桂花似依恋淮南(今安徽寿县)。⑧豫,忧愁。⑨半酣:酒饮过半。⑩“偏宜”句:只有半醉之时,才能体会分别时的愁情。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之作。酬答者在诗中对送行的朋友表示了深厚的友谊,也表达了自己对离别的伤感之情。
开头两句写朋友的盛情和自己的感激。“宗侯孔阳同其两侄履方图南出饯石亭馆瞿孝廉安世亦至得南字”,宗侯孔阳和他两个侄子孔履方要一同到南方去,作者设宴相留,并给两位年轻人取字为“南”。这一句交代饯别的地点、时间以及送行的人。
三、四句是送别之际的临别赠言。“出城劳载酒,何以忽联骖。”诗人在城南城外设宴饯别,但友人却突然驾着马车走了,令人怅惘。这里用典,《论语·微子》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何人哉?’曰:‘吾闻其声,不见其人也。’曰:‘何哉?’曰:‘夫子由也。’‘彼何人斯?’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死而后已。’”长沮、桀溺二人驾着车子从田间归来休息时,遇见正在路上行走的孔子,他们问孔子为什么这样辛苦,孔子说是为了教化百姓,不倦地教诲他人。这里借长沮、桀溺的故事来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何以忽联骖”,是说为什么忽然就驾车走了呢?“何以”就是为什么。这一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是说诗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送行者忽然离去,虚写是说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忽”字既表现了友人离去的突然性,又表现了诗人对此的惊讶。
五、六句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旅泊啼乌树,舟冲落雁潭。”诗人说,我在外漂泊,听到乌鸦鸣叫,看到落雁飞过潭水。这里的“旅泊”二字表明了诗人当时的心情,“旅泊”是客居他乡的意思,也是羁旅奔波的表现。乌鸦鸣叫着让人感到凄凉,落雁飞过潭水给人带来哀伤。这两个意象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七、八句写诗人对友人的怀念。“梅先思岭外”,诗人说,梅花最先开放,思念岭外的故乡。“桂似恋淮南”,诗人又说,桂花好像依恋着淮南,因为那里离故乡最近。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梅花和桂花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感情色彩,从而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九、十句写对友人的担忧。“豫恐销魂别,偏宜待半酣。”诗人担心这次离别后难以再相见,所以特别嘱咐友人要饮酒作乐,等到半醉时分才能尽情畅饮。“偏宜”二字是说只有到了半醉的时候才适宜喝酒。这两句是对友人的安慰和祝福。
全诗通过对友人的饯别和自己的送别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伤感之情。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