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火销沉白马鸣,山中曾有化人城。
龙听佛法千轮相,鸟下僧斋一磬声。
入定锡飞泉已迸,安禅心静月长明。
阎浮世界须甘露,谁洒清泠惠众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各选项中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着具体诗句体会、分析意境特点,并据此理解作者的情感。
“劫火销沉白马鸣”,意思是:劫难过后,一切归于沉寂,唯有白驹在山谷间奔腾不息。
“山中曾有化人城”,“曾”是“曾经”的意思,“化人城”指仙人居住的地方。诗人想象中的仙人居住在山上的化人城中。
“龙听佛法千轮相,鸟下僧斋一磬声”,意思是:龙听佛法,有一千种不同的境界;鸟下僧人,有一声清磬。龙闻法有千般境界,鸟下僧只有一声清磬,可见僧人之清贫。
“入定锡飞泉已迸,安禅心静月长明”,意思是:入定时锡杖飞溅,泉水四溢;安禅时心如止水,月亮明亮。
“阎浮世界须甘露,谁洒清泠惠众生?”意思是:这个尘世需要甘露滋润;是谁洒下清凉之水来拯救众生?
此诗写一位出家人隐居山林修行生活的情景。首联写他出家后的生活:劫运过去,一切归于沉寂,惟有白驹奔腾不息。颔联写他修炼时的情形:龙听佛法,有一千种境界,鸟儿下僧人,只有一声清磬。颈联写他入定时的情景:锡杖飞溅,泉水四溢;安禅心如止水,明月高悬,普照四方。末联则写他救度众生的慈悲心肠。
赏析:
首联:“劫火销沉白马鸣,山中曾有化人城。”劫火即佛教语,指劫数已满或劫运已尽的灾难。这是指佛教认为的世界末日到来,一切生灵都将灭亡。而在这世界末日降临之时,唯有白马能够发出悲鸣之声。这里用白马鸣作为象征,表达出诗人对这个世界末日来临的担忧之情,也表明了他内心的焦虑和惶恐。而“山中曾有化人城”一句则是说在他出家之后,曾经有一个城市叫做化人城。这里用一个化人城作为背景,暗示了诗人曾经的辉煌和成功。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顾和怀念之情。
颔联:“龙听佛法千轮相,鸟下僧斋一磬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龙听了佛法,会有一千种不同境界;鸟儿下来僧人的斋饭,只有一声清磬。龙听佛法,有一千种不同的境地,这是说佛教教义博大精深,包含了无尽的智慧和真理。而鸟儿下来的僧人只有一声清磬,这则表明了僧人的清贫和简朴的生活方式。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龙听佛法的景象,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崇敬和敬仰之情。同时,也通过对鸟儿下僧人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僧人生活的同情和理解。
接下来三句:“入定锡飞泉已迸,安禅心静月长明。”意思是:入定时锡杖飞溅,泉水奔涌而出;安禅时心如止水,月光皎洁而明亮。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佛教的修炼过程表现得生动而有趣。入定时锡杖飞溅,泉水奔涌而出,形象地描绘出修炼过程中的激烈和动荡;而安禅时心如止水,月光皎洁而明亮,则表现出修炼成功后的宁静和安详。
最后一句:“阎浮世界须甘露,谁洒清泠惠众生。”意思是:这个尘世需要甘露滋润;是谁洒下清凉之水来拯救众生。这里用“甘露”比喻佛教教义,强调了佛教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清泠”则形容清凉的水,暗喻佛教的教义如同清凉的水一样,能滋润人们的心田,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提升。
这首诗以诗人自己隐居山林修行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出家人修炼的过程和他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崇敬和敬仰之情。同时,也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生活的同情和理解。整首诗语言简练明了,意象丰富多样,充满了诗意和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