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堤千柳噪鸣蝉,细雨轻帆溽暑天。
问驿尔寻文学馆,渡江人识孝廉船。
隐囊但可馀双笔,拄杖宁知有百钱。
归去吴门犹是客,赁舂谁似伯鸾贤。
诗句输出:
隋堤千柳噪鸣蝉,细雨轻帆溽暑天。
译文输出:
在隋朝的护城河旁,成千上万棵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欢唱着夏日的序曲。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轻风吹拂着帆船,带着炎热的气息。
赏析输出: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春天的柳条在微风中摇曳,仿佛是在欢迎游客的到来。细雨轻帆,则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使人联想到夏天的炎热和柳条的生机。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大自然的魅力。
第二句:问驿尔寻文学馆,渡江人识孝廉船。
诗句输出:
你询问驿站寻找文学馆的地方,渡江的人认识孝顺廉洁的船只。
译文输出:
你询问驿站寻找文学馆的地方,而渡江的人知道这是一艘装载着孝廉之人的船只。
赏析输出:
这句诗描述了人们在旅途中的活动和对文化的追求。驿站是古代旅行者休息的地方,而文学馆则是供人们阅读、学习的地方。渡江的人了解这些信息,表明他们对文化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品质的追求。
第三句:隐囊但可馀双笔,拄杖宁知有百钱。
诗句输出:
只有两只笔藏在衣袖里,拄着拐杖的人哪里知道还有一百文钱。
译文输出:
只有两只笔藏在袖子里,而那些拿着拐杖的人哪里知道还有一百文钱呢?
赏析输出: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物质匮乏生活的无奈和对知识的尊重。只有两只笔藏在袖子里,暗示着作者生活在一个相对贫困的环境中,但仍坚持学习。而拄着拐杖的人可能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书籍或文具,这体现了古代社会中贫富差距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
第四句:归去吴门犹是客,赁舂谁似伯鸾贤。
诗句输出:
回到吴门仍然是客人,谁能像伯鸾那样贤良?
译文输出:
回到吴门仍然是个客居之人,谁能像伯鸾那样贤明?
赏析输出: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他回到吴门仍然是一个客人的身份,意味着他在异乡度过了一段时间,但仍想回归故土。而“谁似伯鸾”则表达了他对贤人的向往和敬仰。伯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人,以其高尚的品质和智慧著称。作者以伯鸾自比,表示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像伯鸾一样贤明的人。
这首诗通过对隋堤柳、文学馆、渡江船等意象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在旅途中的文化追求和对知识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贫富差距和对贤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