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辞画省向鸣銮,白雪楼前一问安。
幕府久传司马法,钟陵高照惠文冠。
万年王气金茎直,六代江声玉树寒。
我寄离心征雁去,秦淮东下是长干。

【注释】左司马郢中曾公总宪:郢中,地名,这里指郢州(今湖北江陵),即郢中县。曾公,指曾会,曾会曾任郢中县令。留台,指郢中,曾会任此职。二首,这是第二首。朝辞画省,早晨离开朝廷。鸣銮,皇帝的仪仗车声。白雪楼,指白下,即今江苏南京市。一问安,问候起居。幕府,指曾会。久传司马法,司马氏是西汉初年的一个显赫家族,曾会以司马氏后裔身份任地方官。钟陵,钟山,在今南京市东北面。惠文冠,汉惠帝的冠服。万年王气金茎直,长安城西有终南山,相传终南龙脉直通长安城,所以称长安为万年。金茎,指汉武帝建章宫前种有金色葡萄的铜柱,因称为金茎。六代江声玉树寒,指长江。东下,向东流去。长干,指金陵(今南京),古时金陵有长洲亭,是江南名胜之地。

【赏析】这首诗作于元贞元年(1295)春,诗人在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任上。当时元好问任江州刺史兼江西行中书省事。诗人送别了曾会这位江州知府后,写了这两首诗寄给他。第一首写他告别京城的情景;第二首则是叙写他离江州赴江西上任的情形。

首句“朝辞画省向鸣銮”,意思是清晨离开了朝廷的画院,又听到了皇帝仪仗的声音。作者用一个“向”字,表明了告别的地点和时间,同时暗示了这次离别的场合和原因。“白雪楼前一问安”,意思是在白雪楼前向曾会问候安康。白雪楼是江州名胜之一,位于江边,与庐山相对。曾会是江州的长官,诗人在白雪楼为他饯行。“一问安”,就是问候曾会一路平安。

颔联“幕府久传司马法,钟陵高照惠文冠”。意思是说,自从司马温公以来,幕府里就流传着“司马法”,而钟山之巅,也曾经照耀过惠文冠(即汉代惠帝的冠冕)。这里的“司马法”,指的是司马光所编撰的一部史学著作《资治通鉴》,这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历史巨著。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迂夫,世称涑水先生、东都遗民。他是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宋哲宗元祐年间拜尚书左仆射,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司马光死后被追封为温国公,故人称司马温公。司马光对编纂《资治通鉴》极为重视,他曾说:“与其使一人持百牛之尾,不如使百人共持一人之尾。”可见他是多么地重视这部史书。“钟陵”是钟山的简称,钟山在今江西九江市。钟山之巅,历来被视为天下名山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永王东巡歌》)之句。这两句意思是说,自司马温公以来,在幕府里就流传着“司马法”;而在钟山之巅,也曾照耀过惠文冠。这一句既点明了曾会是司马温公之后的又一人物,同时又把曾会的名声与古代名相相联系,突出了曾会的地位和作用。

颈联“万年王气金茎直,六代江声玉树寒”。“万年”是指长安城。金茎,即汉武帝建章宫前种有金色葡萄的铜柱,因称为金茎。“六代江声玉树寒”,指长江。这句的意思就是说长安城西有终南山,相传终南龙脉直通长安城,所以称长安为万年。长安城的金茎和终南山的龙脉,都是象征帝王之气的。长安城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所以有“万年”之称。《旧唐书·地理志》说:“京师亦曰万年者,言土质刚烈,天祚圣明,历受正朔,万叶惟长。”长安城作为帝王之都的地位,从其名字中就已得到了印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长安城里有着帝王之气,而长江则波涛汹涌,江边的古树也是苍劲挺拔。这一句既写出了长安的雄伟气势,又写出了江边的景色之美。

尾联“我寄离心征雁去,秦淮东下是长干”。“长干”是今江苏南京市的长乐路一带。这里是当时的著名风景区,也是诗人经常游憩的地方。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寄给你一封书信,让飞鸿带走我的心事;我的归宿是长乐路的东边,也就是现在的秦淮河。这一句是全诗的结句,它不仅与前面的诗句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诗人在临别之际,将他的思念之情寄托在了远行的征雁身上,而他的归隐之地则是美丽的秦淮河之东的长干。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又表现了他对自己归宿的向往和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