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笈中林白鹿前,草堂何但似青莲。
玄风大士通三昧,金粟如来第几传。
箫管壁开喧蟋蟀,薪蒸樵后得貂蝉。
名山西访藏书地,欲上鄱湖月下船。

负笈中林白鹿前,草堂何但似青莲。

玄风大士通三昧,金粟如来第几传。

箫管壁开喧蟋蟀,薪蒸樵后得貂蝉。

名山西访藏书地,欲上鄱湖月下船。

注释:

  1. 负笈中林白鹿前:背着书箱走进树林(或说进入山林)中的白鹿之前。
  2. 草堂何但似青莲:我的草堂怎么能比得上像莲花一样的美丽呢?
  3. 玄风大士通三昧:玄风大士通达三昧。三昧,佛教语,梵文音译,汉译为“正定”、“定慧”。
  4. 金粟如来:金粟,指佛身的金色和皮肤上的米糠,如来,即释迦牟尼佛。
  5. 萧管壁开喧蟋蟀:萧管的声音从墙壁中传来(或说在墙壁里传出),喧闹的蟋蟀声。
  6. 薪熏樵后得貂蝉:用柴火熏烤后得到了貂蝉。
  7. 名山西访藏书地:到有名的山中寻找藏书的地方。
  8. 欲上鄱湖月下船:我想登上鄱湖,在月色下乘舟游览。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探访古代文人读书场所的诗。首句描绘了诗人背负书箱,走进山林中的白鹿之前的画面,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第二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草堂的自豪之情,他的草堂怎么能比得上像莲花一样的美丽呢?第三句则是对玄风大士通达三昧的赞美,玄风大士是佛教中的一位高僧,他通达三昧,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第四句则是对金粟如来的赞美,金粟是一种金色的皮肤和米糠状的肤色,如来是佛陀的名字,这里可能指的是释迦牟尼佛。第五句则是对萧管之声的描绘,箫管的声音从墙壁中传出,喧闹的蟋蟀声也充满了生机。第六句则是对诗人用柴火熏烤后得到了貂蝉的喜悦之情的描述,可能是形容诗人获得了一件珍贵的宝物。最后一句则是对名山西访藏书地的向往,诗人想要登上鄱湖,在月色下乘舟游览。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