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雪燕霜是旧游,南来今已及深秋。
正看浴日通鲛浦,忽漫飞鸿过郁洲。
奉使不劳司马檄,题诗多在尉陀楼。
相逢预恐离群易,江水蘼芜绾别愁。

【解析】

此诗为酬答之作,是诗人对朱驾部可大登镇海楼见寄的和答。全诗共八句,前三句描绘了一幅南国深秋季节的寒江图景;后三句抒写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全诗句句写景、步步抒情,层层深入,情景交融,意境清幽。

朔雪燕霜是旧游,南来今已及深秋。

“朔雪”点明时令(冬);“燕霜”点明地点(北方)。“朔”“燕”二字,既点出诗人所处之地,又写出他与朱驾部分别的时间和地点,即“朔”时(冬)“燕”地(北),“霜”“雁”二字,既是实写,也暗寓着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旧游”指诗人与朱驾部的相识相别。

正看浴日通鲛浦,忽漫飞鸿过郁洲。

“浴日”指日中天,太阳高悬于天空,光芒四射,照彻大地。“通鲛浦”指阳光照耀到海面上,水光相接,波光粼粼。诗人站在海边,看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波光粼粼,十分壮美。“飞鸿”指大雁,诗人望着飞鸿向南飞翔,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思乡之情。“飞鸿过郁洲”,诗人看到大雁飞过郁洲岛,想到自己此时身处异乡,不由得心生感慨。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用“看”字将诗人所见之景写得生动传神,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

奉使不劳司马檄,题诗多在尉陀楼。

“奉使”指奉命出使南方。“司马檄”是指朝廷下达的文书。“尉陀楼”是指一个楼名,可能是当地有名的建筑。这里诗人以“奉使”为题,表示自己此次奉命出使江南,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操心。而“题诗多在尉陀楼”则表明诗人在出使江南期间,经常在尉陀楼上吟诗作赋,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出使江南时的轻松愉悦心情,又表现出他对尉陀楼的喜爱之情。

相逢预恐离群易,江水蘼芜绾别愁。

“相逢”指诗人与朱驾部再次相见。“离群”指离开朋友或同伴。“江水蔓芜”是指江上的芦苇丛生,蔓草萋萋,象征着离别的痛苦。“绾”指结、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们再次相逢,恐怕容易产生离群之感,就像江上的蔓草丛生一样。”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离别的痛苦之情,同时也暗示着他对朱驾部深深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之作,是诗人对朱驾部可大登镇海楼见寄的和答。全诗共八句,前三句描绘了一幅南国深秋季节的寒江图景;后三句抒写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全诗句句写景、步步抒情,层层深入,情境交融,意境清幽。

首联写诗人与朱驾部分别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友情。诗人站在海边,看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波光粼粼,十分壮美。诗人看到飞鸿南飞,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思乡之情。诗人用“看”字将诗人所见之景写得生动传神,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一联既描绘了美丽的景色,又表达了诗人对朱驾部的怀念之情。

颔联描绘了诗人在尉陀楼上吟诗作赋的情景。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此次奉命出使江南,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操心。而“题诗多在尉陀楼”则表明诗人在出使江南期间,经常在尉陀楼上吟诗作赋,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尉陀楼的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他对这次出使任务的轻松愉悦心情。

颈联抒发了诗人与朱驾部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江水蔓芜绾别愁”,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们再次相逢,恐怕容易产生离群之感,就像江上的蔓草丛生一样。”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离别的痛苦之情,同时也暗示着他对朱驾部深深的思念之情。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深眷恋之情,又体现了他对这次别离的无奈与悲伤。

尾联回应了前两联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以“江水蔓芜”比喻离别的痛苦,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诗人还借“江水”这一意象,寄托了他对未来重逢的期望。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朔雪雁霜”、“浴日通鲛浦”等,使得整首诗歌更加富有诗意和美感。此外,诗人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让人读后不禁为之动容。

【答案】

和答朱驾部可大登镇海楼见寄

朔雪燕霜是旧游,南来今已及深秋。

正看浴日通鲛浦,忽漫飞鸿过郁洲。

奉使不劳司马檄,题诗多在尉陀楼。

相逢预恐离群易,江水靡芜绾别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