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臣肃穆谒明光,冠佩行随鹓鹭行。
花发掖垣催视草,日趋黼扆待含香。
石渠早下诸儒诏,宝鼎同称万岁觞。
知尔不徒工染翰,应逢停辇答君王。
【注释】
谒明光:谒见皇帝。
冠佩:指官员的仪仗和服饰。
掖垣:宫城北门,此处借指皇宫。
催视草:指催促起草诏书。
日趋黼扆(fǔ yǐ):趋行到皇帝御座前的台阶上等待接受朝拜。
石渠:汉代皇家藏书的地方,位于太学内。
宝鼎:古代帝王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的鼎。这里代指皇帝。
答君王:对皇帝有所答复或表示敬意。
【赏析】
此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诗人应制所作。当时,宰相李德裕被贬为崖州司马,诗人送他回京,并作此诗。全诗以“送”字统领全篇,首二句写其入朝时肃穆之状,次四句描写其归朝后受到皇帝召见的情景。最后两句表明自己对他归来有如君临天下般的心情。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近臣肃穆谒明光,冠佩行随鹓鹭行。”描绘了梁祠部在入朝之前,穿着官服,戴着冠帽,跟随在官员队伍中的行列。这两句通过描绘出一幅朝廷官员入朝的画面,表现出了朝廷的严肃和庄重的氛围。而这种气氛,也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事件。
接下来的两句:“花发掖垣催视草,日趋黼扆待含香。”则描绘了梁祠部在进入皇宫之后的场景。“掖垣”,是宫中建筑的一种,指的是皇宫的北门。这里的“催”字,表达了皇帝对大臣们的期望和要求。“视草”,是一种古代官制,指的是起草文件的工作。“日趋黼扆”,则是指皇帝在朝见群臣时,亲自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予以嘉奖。
接下来四句:“石渠早下诸儒诏,宝鼎同称万岁觞。”则进一步描绘了梁祠部在朝见皇帝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石渠”,是汉代皇家藏书的地方,位于太学内。这里指的是皇帝下令发布各种诏令。“宝鼎”,“天子炉鼎”的意思,这里代指皇帝。“万岁觞”,是一种酒器,通常用于庆祝长寿。这里指的是皇帝为了表达对大臣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而举行的盛大宴会。
最后两句:“知尔不徒工染翰,应逢停辇答君王。”则总结了全文,表达了诗人对梁祠部归朝的感慨和期待。诗人认为,梁祠部虽然是一位文才横溢的官员,但是他的回归却带来了更多的荣耀和机会,因此诗人对他充满了期待和祝福。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梁祠部的描写,展现了唐代朝廷的威严和庄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