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出琅琊六代馀,墙东避世偶成居。
秦川少作中郎客,楚相能题孺仲书。
自有蓬蒿深息鴳,一从濠濮久知鱼。
地偏可是心曾远,凿涧开林好结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是一道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逐句释义”“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依据具体的诗句分析其意境及诗人的情感,最后指出其运用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时注意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分析。

首联“家出琅琊六代馀,墙东避世偶成居。”意思是王伯坚的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郡一带,到了第六代才迁居到这墙东之地,因避世而隐居在此。“家”字承上启下,为全诗铺垫了背景。

颔联“秦川少作中郎客,楚相能题孺仲书。”“秦川”指秦地,即今陕西省一带。这句的意思是在年轻时就做过秦国地方上的县令(中郎客)。“楚相”指楚国宰相春申君。这句的意思是楚相春申君曾经为他题写了《孺仲颂》一文。“少作”与“能题”相对照,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志向和抱负。

颈联“自有蓬蒿深息鴳,一从濠濮久知鱼。”“蓬蒿”指蓬蒿丛生的荒野,这里借以自比。“濠濮”指春秋时的濠水、濮水,是孔子曾在这里讲学的地方。“知鱼”比喻懂得道理,这里指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虽然生活在荒野之中,但是也像野鸡、鴳鸟一样自在;我也曾经学习过做人的道理,就像渔人经常在濠水、濮水之间捕鱼一样。

尾联“地偏可是心曾远,凿涧开林好结庐。”意思是:虽然身处偏远偏僻之地(地偏),但我的内心却并不感到孤独寂寞(但心曾远)。我愿意在那里凿开山涧,开辟一片树林来建造自己的家园。“凿涧开林”与“避世”形成对比,突出了自己内心的坚定和追求。

【答案】

译文:

我的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郡一带,到了第六代才迁居到这墙东之地,因为避世而隐居于此。年轻时就做过秦国地方上的县令,楚相春申君曾经为他题写了《孺仲颂》一文。尽管身处偏远偏僻之地,但我的内心却并不感到孤独寂寞。

赏析:

首联点明自己家族世代居住在琅琊郡一带,因避世而隐居于此。这一联写自己家族历史渊源的悠久,并以此作为自己隐居的缘由。接着用一个设问句引出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和抱负:“少作中郎客,楚相能题孺仲书。”这句的意思是在年轻时就做过秦国地方上的县令(中郎客),楚相春申君曾经为他题写了《孺仲颂》一书。“少作”与“能题”形成对比,既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志向和抱负,也表现了他不畏艰辛、锐意进取的精神。

颔联写自己虽身处偏远之地,但内心并不感到孤寂,而是胸怀大志,有一颗向往美好人生的心态:“自有蓬蒿深息鴳,一从濠濮久知鱼。”这句的意思是:自己虽然生活于荒野,却如同蓬蒿丛生之地栖息着鴳鸟那样自在;我也曾经学习过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像渔人经常在濠水、濮水之间捕鱼一样。这里的“一从”一词表现出诗人不慕名利、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颈联写自己虽然身在偏远之地,但内心却并不感到孤寂,而是胸怀大志,有一颗向往美好人生的心态:“地偏可是心曾远,凿涧开林好结庐。”这句的意思是:虽然身处偏远偏僻之地,但我的内心却并不感到孤独寂寞。愿意在那里凿开山涧,开辟一片树林来建造自己的家园。“凿涧开林”与“避世”形成对比,突出了自己内心的坚定和追求。

尾联写自己虽然身处偏远僻静之地,但却心怀高远之志,并渴望在山林中得到精神寄托:“地偏可是心曾远,凿涧开林好结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