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千骑出东方,宪府高临列柏长。
赐履地仍齐尚父,赋游才冠鲁灵光。
岱宗半入彤帷月,沧海应飞绣斧霜。
计日盖公堂上客,召归端笏侍岩廊。

【注释】

送郭廉宪笃周赴山东:郭廉宪、郭笃周都是作者的朋友,作者作此诗送他们前往山东。

千骑出东方:指大批人马从东方出发去往山东。

宪府:指郭廉宪的府第(官署)。高临列柏长:指郭廉宪的官署座落在郁郁葱葱的柏树之中。

尚父:即周公旦。齐:同“祈”,祝愿。

赋游才冠鲁灵光:指郭笃周有才华,可以与古代鲁国灵光殿中的孔子相媲美。灵光殿位于鲁国的曲阜,为孔子讲学之地。

岱宗:泰山别称。彤帷月:指天边的红霞。彤,红色;帷,帷幕。

应飞绣斧霜:指秋色如画。绣斧,用彩笔在霜上画成的斧形图样。

计日盖公堂上客:指郭笃周即将成为郭府的上宾。盖公,郭廉宪的字。

召归端笏侍岩廊:指郭笃周到时,将受到隆重接待。端笏,手拿朝笏。岩廊,岩石上的走廊。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朋友郭廉宪和郭笃周去山东的。全诗写景抒情,情致盎然,风格雄浑。

首联两句写郭两人出行之盛况。“青春千骑出东方”句中“青春”二字,点明了时间。“出东方”三字,写出了郭二人的行程之远,也暗示了他们的官职之高。“千骑”一词,既写出了随行人数之多,又写出了出行之盛,还表现出了对郭二人的重视与尊敬之情。“宪府高临列柏长”一句,则点出了郭二人的职位之高,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的人品之高。“列柏长”三字,既写出了郭二人的府第之高,也写出了他们的人品之高。

颔联两句写郭二人的才华之高。“赐履地仍齐尚父”一句,既写出了郭二人的地位之高,也写出了他们的人品之高。《史记·卷八十二·伯夷列传》中有记载:“(齐太公)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乃叹曰:‘吾卒食此何为?’不仁乎!夫利以万物而不持,万物大至而不御,持身之道,颠沛而不亡,贵贱无常,开闭有时,分无常位,民无定生,能无为乎?遂辞归之。”此处作者用齐太公来比喻郭二人的高尚品质。

“赋游才冠鲁灵光”一句中“冠鲁灵光”四字,既写出了郭二人的才华之高,也写出了他们的品德之高。鲁灵光殿是孔子讲学之地,也是孔子思想传播之地,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郭二人能够与之相比,可见其才华之高。

颈联两句写郭二人的才华之高。“岱宗半入彤帷月”一句,写出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而“岱宗”,则是泰山的别名。“彤帷月”则是写秋天的景色之美。“应飞绣斧霜”一句,则写出了秋天的景色之美。“绣斧”,是用彩笔在霜上画成的斧形图样。这句诗既是对秋天美景的描写,也是对郭二人的赞美。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又写出了郭二人的才华之高。

尾联两句写郭二人的未来之美好。“计日盖公堂上客”一句,既写出了郭二人未来的美好前景,也表明了作者对他们的期待之情。“召归端笏侍岩廊”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郭二人的欢迎之情。“端笏”,则是手拿朝笏的意思。“岩廊”,则是岩石上的走廊。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对郭二人的热情款待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对郭二人的期望之意。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离别时的离愁之感,而是通过描述郭二人的出行情况以及他们的才华和品德,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写法既避免了直白的表达方式给人带来的尴尬和不适感,又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