轺车西望说经台,万里关门紫气来。
侍从只今持玉节,崆峒先问广成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的提示,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分析的角度和理由。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而作。第一首诗写诗人送别朋友,友人去长安,诗人要送朋友到函谷关外,所以写了第二首诗。
“轺车西望说经台”,轺车上的人向西望着说经台,说经台是汉文帝时期修建的,在今陕西咸阳市北,这里指长安;“万里关门紫气来”,长安距离函谷关有万里之遥,从长安出发的车马行至关口时,关外的紫气自东而来(紫气指祥瑞之气),这里以神话传说来烘托长安的繁荣景象。
“侍从只今持玉节”,如今只有持玉节的大臣才能担任朝中重臣,侍从人员也只得持有玉节才敢上殿参拜。玉节,玉做的符节,古代朝廷官员出行或朝见君主所持的一种象征权力的器物,此处指朝中大臣。
“崆峒先问广成回”,崆峒山位于今甘肃平凉市西,华山之阳,因山顶有崆峒洞穴而得名。广成公,黄帝的老师。《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鼎湖……其下积土为高上,令童男女三百人鼓橐钥舞……”,《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广成真人是老子的化身。《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问礼于老聃,老聃为文饰之。孔子退而序《春秋》,曰:“我观周文,鲁周公制作,大而备,至矣!”孔子曾问学于老子,故老子称孔子为孔丘。
【答案】
寄赠曾以三督学关中
轺车西望说经台,万里关门紫气来。
侍从只今持玉节,崆峒先问广成回。
译文:
乘坐着马车向西远望长安城,说经台边紫色祥云缭绕而来。
现在只有持玉节的大臣才能担任朝中重臣,侍从人员也只得手持玉节才敢上殿参拜。
崆峒山上曾经询问过道家始祖广成真人。
赏析:
此诗前两句用典写景,后两句议论抒情,全诗一气呵成,意境雄阔。
“说经台”是指西汉文帝时期修造的经学讲坛。长安作为当时全国政治中心,自然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各种学派纷纷云集长安讲学,长安因此成为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长安城外的关中地区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
“紫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吉祥征兆之一。据古籍记载,帝王即位之前,常有紫气出现于阙门之上。后来,“紫气东来”便成为帝王即位或新王朝建立的一种祥兆。
“紫气”一词出自《汉书·天文志》,其中写道:“天有象,占贵贱吉凶。紫宫之中,黄神帝座,气上赤黄,日色甚明。”唐代李淳风注:“紫,东方之色也。东方木德王,木色尚青。”《晋书·天文志》也有类似描述:“王者治世当有黄星见于天。”唐代张文规注:“东方主春,春色尚青,故曰青帝。”由此可见,“紫气”是古人用以形容吉祥征兆的一种比喻。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吉祥的征兆通常用来预示帝王将相的诞生或国家的兴旺发达。
“紫气”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的文献中。《汉书·武帝纪》记载:“武帝元光四年春三月,上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一首。”颜师古注引张晏曰:“雍州之地多出芝草及神物,皆神灵之所凭依,故言五畤之神。”此外,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也曾提到“紫盖朱阙”,用以形容皇宫建筑宏伟壮丽、金碧辉煌的景象。由此可见,“紫气”一词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象征吉祥的词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紫气东来”常常被用来寓意国家政治的昌盛和社会的和谐。例如,清代乾隆皇帝曾多次下令修建园林和宫殿,以彰显其对国家统治和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同时,他也经常通过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来庆祝国家的政治成就和社会繁荣。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乾隆皇帝个人的权力和地位,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紫气东来”并非仅仅限于皇家贵族和朝廷大臣之间的事情。在民间百姓当中,它也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人们相信“紫气东来”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的生活。因此,无论是在皇宫内还是民间百姓家中,人们都争相迎接“紫气”的到来。这种观念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崇拜之情,更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