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注易不须删,稷下谁知有鹖冠。
我自最怜嵩少色,白云披褐几回看。
诗句:山中注易不须删,稷下谁知有鹖冠。
- 诗句释义与注释:
- “山中注易不须删”:在山中研究《易经》时,不需要删除任何内容。
- “稷下谁知有鹖冠”:在稷下这个地方(古代齐国的学术中心),谁能知道有一种名叫鹖冠的帽子呢?
- “我自最怜嵩少色”:我特别欣赏嵩少山的颜色。
- “白云披褐几回看”:看着像白云一样飘渺的山色,多次回首张望。
- 译文:
- 在深山中研读《易经》无需删减,这是古人的智慧传承。
- 稷下地区的人可能并不知道鹖冠的存在,这是一种古老的头饰。
- 我最欣赏的是嵩少山上那如云般缥缈的色彩,让我多次回头观看。
- 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古人智慧的深深敬意。通过对比“山中注易不须删”和“稷下谁知有鹖冠”,诗人强调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示了对古代文化的独特见解。
- “我最怜嵩少色”展现了诗人对嵩少山景色的喜爱与向往,这种情感不仅源于对美的欣赏,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白云披褐几回看”则通过观察白云的变化,引发对时间流转和人生经历的深刻思考。白云的变幻无常,象征着人生的多变和无常,而诗人对此的反复凝视,则体现了他对生命真谛的探寻和领悟。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