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漠烧荒汉使还,秋风先到贺兰山。
大宛大马年年入,谁道丸泥闭玉关。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汉使西征和西域风光的边塞诗。下面是对每一句的具体解析:

  • 绝漠烧荒汉使还,秋风先到贺兰山。

  • “绝漠”指辽阔的沙漠地带,这里用来形容边疆地区荒凉的景象。“烧荒”可能是指为了开垦土地而进行的耕作活动。“汉使还”指的是汉朝的使者归来。“秋风”代表秋季的凉爽风,常与秋天联系在一起。“贺兰山”是位于今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北部的一座山峰,这里用来象征边远之地。这句话表达了使者在荒凉的边塞完成了使命后,带着丰收的成果返回故乡的情景。

  • 大宛大马年年入,谁道丸泥闭玉关。

  • “大宛”指的是汉代的一个地名,这里特指产有名贵的大宛马的地区。“大马”指的是大宛地区的良马,这些马匹因其优良品种而被人们所珍视。“年年入”表示每年都有马匹进入中原地区,意味着与中原的贸易往来频繁。“谁道丸泥闭玉关”中的“谁道”、“丸泥”和“闭玉关”都是关键词,其中“丸泥”可能指的是一种黏性很强的泥土,用于封堵或加固门户;“玉关”则是指边境上的关隘,这里象征着边防的安全和稳定。这句表达了虽然有人质疑为何需要如此坚固的防御措施(丸泥),但实际上,随着大宛马的不断输入,玉关这样的边防设施显得尤为重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西汉时期边疆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以及与远方的交流和贸易的重要性。诗中使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如将边塞比作绝漠、贺兰山等,既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此外,诗中对于大宛马的描述,不仅体现了与远方的交流,也反映了当时经济贸易的繁荣。通过这种交流,诗传达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精神,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