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骑马去,日色照高岑。
路入青松密,山盘紫甸深。
石门开净界,天阙抱祇林。
南国遗踪在,西方累劫沉。
诸天窥色相,双树长禅心。
宝塔怜孤眺,花岩爱远寻。
年多残碣积,坛覆白云阴。
定后幡无影,斋时户有禽。
炉烟参宿霭,经梵送馀音。
池上泉浮钵,亭前地布金。
随缘诠密义,适意散幽襟。
期尔皈依处,空山携玉琴。
游牛首山弘觉寺南过花岩至祖堂寺遇沧禅师
清晨骑马去,日色照高岑。
路入青松密,山盘紫甸深。
石门开净界,天阙抱祇林。
南国遗踪在,西方累劫沉。
诸天窥色相,双树长禅心。
宝塔怜孤眺,花岩爱远寻。
年多残碣积,坛覆白云阴。
定后幡无影,斋时户有禽。
炉烟参宿霭,经梵送馀音。
池上泉浮钵,亭前地布金。
随缘诠密义,适意散幽襟。
期尔皈依处,空山携玉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历牛首山弘觉寺和祖堂寺时所作的诗。诗人清晨骑马前往牛首山弘觉寺,一路上欣赏着美景,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在牛首山弘觉寺游览过程中,诗人遇到了沧禅师,两人进行了交谈。
诗一、二句描述了清晨出发的情景。”清晨骑马去”表达了诗人出行的时间,”日色照高岑”则描绘了阳光照耀下的高山景色。这两个句子共同营造出一种早晨的宁静氛围。
第三四句”路入青松密,山盘紫甸深”进一步描绘了山路的景象。青松密布于道旁,紫甸深藏于山林之中,展现了牛首山的壮丽风光。
接下来的五、六两句”石门开净界,天阙抱祇林”则描绘了寺庙的入口和周边环境。石门打开,通向一个清净的世界;天空与寺院相连,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七至九句”南国遗踪在,西方累劫沉”则是对牛首山历史的回顾。诗人感叹这里曾是南国的遗迹,而佛教在这里已有了悠久的历史。
十至十二句”诸天窥色相,双树长禅心”则是对沧禅师的描述。诸天在窥探佛祖的色相(即佛像)时,双树也长出了禅宗之心。这句话表达了佛祖的智慧和慈悲,以及对禅宗的热爱。
十四至十六句”宝塔怜孤眺,花岩爱远寻”则是对宝塔和花岩的描写。宝塔见证了孤独的眺望,花岩则让人向往远方的探寻。这两句话既表现了诗人对景物的喜爱,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十七至二十一句”年多残碣积,坛覆白云阴”则描绘了牛首山古迹的现状。岁月流逝,许多残破的碑碣堆积在一起,古老的祭坛被云雾遮掩。这句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自然的痕迹。
二十至二十四句”定后幡无影,斋时户有禽”则描绘了禅定后的寂静与斋戒时的热闹。在禅定之后,幡旗不再飘扬,但在斋戒时,鸟儿却飞来觅食。这句话通过对比,表达了禅宗的静谧与活泼的生活状态。
二十六至二十八句”炉烟参宿霭,经梵送馀音”则描绘了焚香念经的场景。香烟与夜幕交织在一起,经文的声音回荡在空中,为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二十九至三十三句”池上泉浮钵,亭前地布金”则描绘了泉水上泛着莲花的形象和亭前土地铺满黄金的富饶景象。这句话不仅赞美了自然的美景,也寓意着人生的富贵和美好。
三十四至三十六句”随缘诠密义,适意散幽襟”则是对禅宗教义的领悟。随缘诠释深奥的道理,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的美好。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教义的理解以及他在生活中的态度。
最后四句”期尔皈依处,空山携玉琴”则是表达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期待能在空山中修行佛法,手持玉琴度过一生。这两句话既是对诗人内心的抒发也是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禅宗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