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殷墟鄘卫间,访古一望苏门山。
濯缨思向百泉上,悲风落日流潺湲。
苏门先生久韬耀,土窟隐居睨嵩少。
嵇阮叩之嘿不言,下山回首闻鸾啸。
啸台隐隐白云层,本末披烟正可凭。
青史百年书巧宦,徒惭柳下愧孙登。
竹林七子沉酣处,空有山阳怀旧赋。
拂衣便可巢云松,芒鞋桐帽吾将去。
雪蓑道人期我游,弦琴读易苏门秋。
早向浮丘知相鹤,幸从庄叟悟牺牛。

【注释】

1.殷墟:商朝的都城遗址,位于今天河南省安阳市。鄘卫:鄘是周代的一个国名,卫是周代的一个诸侯国。殷墟与鄘、卫之间指代古时的历史变迁。

2.濯缨:用水洗帽,这里指在山泉中洗掉身上的尘垢。百泉:多处水泉。上:山上。

3.苏门先生:春秋时隐士,姓沈,字子国,因隐居于江苏吴县(今苏州)的苏门山而被称为“苏门先生”。韬耀:隐藏才华。

4.嵩少:河南登封县西南有两座山峰,一座叫嵩山,一座叫少室山,所以合称“嵩少”。

5.嵇阮:嵇康、阮籍,都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他们经常在山林中弹琴吟诗,过着清高的生活。叩之嘿不言:嵇康、阮籍常闭门不应对,故云。

6.下山回首闻鸾啸:下山后听到鸾鸟的叫声。

7.啸台:即“啸石”,位于苏门山北麓,传说为嵇康和阮籍当年弹琴的地方。隐隐:隐约可见的样子。白云层:层层白云缭绕着的山峰。本末:本意。披烟:笼罩着烟雾。正可凭:正好可以倚靠。

8.青史:指史书,这里指历史。百年书巧宦:指《史记》、《汉书》等史书记录了许多巧宦的故事。徒惭:徒自惭愧。柳下惠:春秋时鲁国的贤人,以廉洁著称。孙登:东汉时的隐士。《宋书·隐逸传》说他在山中居住,年老时还穿皮衣,吃粗食,终日不倦。

9.竹林七子:指晋人嵇康、阮籍等七位文学家。沉酣处:沉迷于酒肉声色之中。空有山阳怀旧赋:只有怀念故乡的诗文。山阳:地名,在今江苏淮阴一带。

10.拂衣便可巢云松:披散衣服就可以栖息在云雾缭绕的松树上了。芒鞋桐帽:穿着草鞋戴着帽子。吾将去:我将离开。

11.雪蓑:雪白的蓑衣,指隐士的服装。道人:道士,这里指隐士。游:游玩。弦琴读易苏门秋:弹奏琴曲吟咏《周易》,使秋天的景色更加美好。苏门秋:指秋天的山色,也指秋天的景致。

12.浮丘:传说中的仙人名,住在蓬莱山。相鹤:指仙鹤。幸从:有幸跟随。庄叟:庄周,庄子是他的姓。牺牛:祭祀用的牛。悟牺牛:《庄子·知北游》:“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被斩,曰:‘此木积矣,不知春秋,而斧斤入于山林,决之者,无所入也。若人之死其真一也,如之何其以二守之!’”

【赏析】

此诗写诗人游览苏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首联:“我行殷墟鄘卫间,访古一望苏门山。”诗人先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和目的地。殷墟和鄘卫是古代的两座城市,诗人在这里寻找古迹,最终目光落在了苏门山上。苏门山是历史上有名的隐士居住之地,诗人在这里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盛世。

颔联:“濯缨思向百泉上,悲风落日流潺湲。”诗人站在苏门山下,仰望百泉之上,心中充满了感慨。悲风落日,山水相依,让诗人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人生经历。百泉之上,似乎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让人不禁想要洗涤心灵的尘埃。

颈联:“苏门先生久韬耀,土窟隐居睨嵩少。”苏门先生隐居于此,已经很久很久了。他选择了一个偏僻的地方,远离世俗喧嚣,过着隐逸的生活。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世俗的不屑,仿佛在看着那些争名逐利的人们。

尾联:“嵇阮叩之嘿无言,下山回首闻鸾啸。”嵇康和阮籍是魏晋时期的两位著名文人,他们常常闭门不应对,因此被称为“嵇氏兄弟”。他们的才华横溢,却总是默默无闻,令人惋惜不已。下山后,诗人听到了鸾鸟的叫声,仿佛看到了嵇康、阮籍的身影,他们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诗人的脑海中。

最后一首:“啸台隐隐白云层,本末披烟正可凭。”啸台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据说是嵇康和阮籍当年弹琴的地方。现在,它已经被云雾缭绕的山峰所遮掩,只能隐约看见它的轮廓。这里的景色非常美丽,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尾联:“青史百年书巧宦,徒惭柳下愧孙登。”青史是记载历史的书册,它记录了许多巧宦的故事。而诗人自己则感到惭愧,因为他没有像柳下惠那样廉洁,也没有像孙登那样隐逸。他只能在这片山水之间寻找自己的归宿和安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苏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他对名利看淡、追求自然和谐生活的愿望。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