褰裳拂烟雾,竦身青云间。
浮丘何处来,接上嵩高山。
云梯蹑青壁,金涧流潺湲。
其前为天柱,颇象承露磐。
石脂锵然下,味如玉浆寒。
飒飒仙馆中,饮之生羽翰。
道逢四五公,授我青琅玕。
碧落空歌长,飙车逝难扳。
携手千秋期,税驾何时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掌握。解答此题时,要求学生平时加强积累,注意理解文章大意。“游嵩山二首”是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写诗人游览中岳嵩山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所感所想。第一首描写了登山所见的景物,第二首则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一:

注释:①褰裳拂烟雾:撩起衣服拂去云雾。②竦身:耸起身体。③浮丘:传说中的仙人。④接上嵩高山:指登上中岳嵩山。⑤云梯蹑青壁:云梯直插青壁。⑥金涧:清澈的山涧。⑦天柱:指华山。⑧石脂:指仙山的石头像油脂一样滑润。⑨飒飒:形容风的声音。⑩饮之生羽翰:喝它,能生出翅膀。⑾道逢四五公:在路上遇见四五位道士。⑿授我青琅玕:给我赠送青玉珠子。⒀碧落:天空。⒁飙车:指迅疾如风的车马。⒂携手千秋期:手拉着手共同度过千秋岁月。⒃税驾:辞别,暂离。

译文:撩开衣服拂去云雾,耸起身体直上青云间。浮丘何处来,接上嵩高山。直上云霄直插青壁,清流潺潺似金涧。前有天柱峰,宛如承露盘。石脂滑润,味如玉浆寒,飒飒仙馆中,饮之生羽翰。路上遇见四五位道士,赠我青玉珠子。碧空万里无云歌咏,飙车飞逝难挽留。携手共度千秋年,何时才能还故乡。

赏析:“游中岳嵩山二首”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组诗。全诗描绘了登临中岳嵩山时的壮丽景象及诗人由此引发的豪放情怀。诗的前六句主要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嵩山的雄伟奇伟,后四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对嵩山的向往、仰慕之情。诗以“游嵩山二首”为题,实际上是在表达对中岳嵩山的无限向往、仰慕和赞美之情。

其二:

注释:①褰裳拂烟雾:撩起衣服拂去云雾。②竦身:耸起身体。③浮丘:传说中的仙人。④接上嵩高山:指登上中岳嵩山。⑤云梯蹑青壁:云梯直插青壁。⑥金涧:清澈的山涧。⑦天柱:指华山。⑧石脂:指仙山的石头像油脂一样滑润。⑨飒飒:形容风的声音。⑩饮之生羽翰:喝它,能生出翅膀。⑾道逢四五公:在路上遇见四五位道士。⑿授我青琅玕:给我赠送青玉珠子。⒀碧落:天空。⒁飙车:指迅疾如风的车马。⒂携手千秋期:手拉着手共同度过千秋岁月。⒃税驾:辞别,暂离。

译文:撩开衣服拂去云雾,耸起身体直上青云间。浮丘何处来,接上嵩高山。直上云霄直插青壁,清流潺潺似金涧。前有天柱峰,宛如承露盘。石脂滑润,味如玉浆寒。飒飒仙馆中,饮之生羽翰。路上遇见四五位道士,赠我青玉珠子。碧空万里无云歌咏,飙车飞逝难挽留。携手共度千秋年,何时才能还故乡。

赏析:“游中岳嵩山二首”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组诗。全诗描绘了登临中岳嵩山时的壮丽景象及诗人由此引发的豪放情怀。诗的前六句主要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嵩山的雄伟奇伟,后四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对嵩山的向往、仰慕之情。诗以“游中岳嵩山二首”为题,实际上是在表达对中岳嵩山的无限向往、仰慕和赞美之情。

【答案】

其一

注释:

①褰裳拂烟雾

②竦身青云间

③浮丘何处来,接上嵩高山

④云梯蹑青壁,金涧流潺湲

⑤其前为天柱,颇象承露磐

⑥石脂锵然下,味如玉浆寒

⑦飒飒仙馆中

⑧饮之生羽翰

⑨道逢四五公

⑩碧落空歌长

⑪飙车逝难扳

⑫携手千秋期

⑬税驾何时还

译文:

撩开衣服拂去云雾,耸起身体直上青云间。浮丘何处来,接上嵩高山。直上云霄直插青壁,清流潺潺似金涧。前有天柱峰,宛如承露盘。石脂滑润,味如玉浆寒。飒飒仙馆中,饮之生羽翰。路上遇见四五位道士,赠我青玉珠子。碧空万里无云歌咏,飙车飞逝难挽留。携手共度千秋年,何时才能还故乡。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春,李白自东鲁(今山东省曲阜市)至洛阳,再由洛阳南下,经过中岳嵩山。此时他已五十一岁,正是壮年时期;又正值盛年,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绝。《游中岳》诗作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春天,李白当时51岁(实为47岁),从洛阳南下,途经中岳嵩山。

此诗先写攀登嵩山的艰难困苦,然后写到山上奇观异景,最后抒发自己的愿望。诗的前六句主要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嵩山的雄伟奇伟,后四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对嵩山的向往、仰慕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嵩山的热爱和仰慕之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