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十二月,蟪蛄鸣且悲。
中林折枯桑,桐摧无留枝。
松柏在庭前,昔从洛阳移。
蜚雪倏盈尺,松柏流水澌。
南北风土殊,动植各有宜。
淮水变江橘,汳中无蜀巂。
罗浮玳瑁绝,燕地汶篁萎。
隃领集霰少,况我南海湄。
君谓通神明,谁夺造化司。
眄睐且适意,偶然君何疑。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1. 诗句: “凉风十二月,蟪蛄鸣且悲。” 译文: 凉风在十二月吹拂,蟪蛄在鸣叫着。
  • 注释: 蟪蛄(huì gū),一种昆虫,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凉风,气候寒冷,风力较大。
  • 赏析: 此句描绘了冬末春初的景象,寒风中蟪蛄发出悲鸣,营造出一种凄凉、孤独的氛围。
  1. 诗句: “中林折枯桑,桐摧无留枝。” 译文: 从中树林折下枯桑,桐树也被折断没有留下枝叶。
  • 注释: 中林,指的是庭院中的树木丛生之处,此处指代庭园;折枯桑,意为折断枯萎的桑树;桐摧无留枝,意为桐树被折断,没有剩余的树枝。
  • 赏析: 此句通过描绘中林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和衰败的自然规律,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1. 诗句: “松柏在庭前,昔从洛阳移。” 译文: 门前的松柏还在,从前是从洛阳移过来的。
  • 注释: 松柏,这里特指两种植物;庭前,指的是庭院的前部分;洛阳,古都名,此处借指故乡。
  •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通过对松柏的描述,勾起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
  1. 诗句: “蜚雪倏盈尺,松柏流水澌。” 译文: 飞雪突然涨到了一尺高,松柏的叶子像流水一样消融。
  • 注释: 蜚雪,即飘落的雪花;倏,突然的意思;流水澌,水流缓慢地流动融化的样子。
  • 赏析: 此句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冬天的景色,雪花纷飞,松柏在雪水中慢慢消融,展现出一幅静谧而又动态的画面。
  1. 诗句: “南北风土殊,动植各有宜。” 译文: 南北的风土不同,动植物都有各自适宜的生长环境。
  • 注释: 南北,泛指中国的不同地理区域;风土,指地域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动植,指动物和植物;各有宜,各自适宜。
  • 赏析: 此句揭示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对动植物生长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1. 诗句: “淮水变江橘,汳中无蜀巂。” 译文: 淮水变成了江边的橘子树,汳中没有蜀州的枳棘。
  • 注释: 淮水,指淮河的水;变,变化,此处指成为江边的橘子树;江橘,即长江边上的柑橘类水果;汳,古代指池塘一类的水域;蜀巂,蜀地的枳棘,一种植物。
  • 赏析: 此句通过对比淮水与长江的变化,展现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变迁。
  1. 诗句: “罗浮玳瑁绝,燕地汶篁萎。” 译文: 罗浮山的玳瑁绝迹了,燕地的竹子也枯萎了。
  • 注释: 罗浮山,中国古代著名的山脉,位于广东省;玳瑁,一种海龟科动物;汶,指清泉;篁,竹丛;燕地,指现在的河北省地区。
  • 赏析: 此句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关注,特别是对珍稀物种灭绝和植物凋零现象的担忧。
  1. 诗句: “隃领集霰少,况我南海湄。” 译文: 腰带里收集到的雪花很少,更何况我是居住在南海之滨。
  • 注释: 隃领,指腰带;霰,即雪珠;湄,水边;南海,指今天的南海地区;湄,水边。
  • 赏析: 此句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处地理位置的自豪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1. 诗句: “君谓通神明,谁夺造化司。” 译文: 你称颂有通晓天地的神力,谁能夺走造化的权柄?
  • 注释: 君,指对方;谓,称说;通神明,指具有神通广大的能力;谁夺造化,意为谁能夺走掌管造化的权力。
  •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之情以及对造物主权力的肯定。
  1. 诗句: “眄睐且适意,偶然君何疑。” 译文: 只是随意看看而已,你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 注释: 眄睐,目光左右环顾;适意,随意自在;君,指对方;何疑,有什么疑问。
  • 赏析: 此句体现了诗人对交流和理解的重视,以及在自然景观面前保持谦逊的态度。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四季变化中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的生长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活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