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珠宁得久沉冥,一衲南来杖屦停。
派自黄梅知已接,论留白马可谁听。
惊鸥海上频飞渡,瘗鹤亭中更勒铭。
茆管独推慈氏笔,为余重写贝多经。

【注释】

①楚僧广极:即慧远。吴:指吴国,这里泛指南方地区。度岭:翻过岭南。憨公:即慧可,禅宗初祖达摩的弟子。

②南:指南方。

③派自黄梅:从黄梅(今湖北黄冈)传来。黄梅是慧能传法的地点。

④白马:指白马寺。

⑤瘗鹤亭:在河南洛阳,相传为晋代僧人王羲之所葬处。

⑥茆管独推慈氏笔:意思是说,只有慈氏的墨迹可以与慧远的《阿弥陀经》相提并论。

⑦贝多经:佛教经典名,简称《贝叶经》,梵文Bhāgavat-sūtra,意为“救拔一切苦恼”。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一次游访湖南长沙时所作赠诗,寄意深远。

首句“尼珠宁得久沉冥”,以“珠”字双关,既是对诗人的称美,又是点明了所赠之人的身份。“尼珠”即指慧远。慧远俗姓贾,出家后取法名慧远,又号道生和尚,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学家。这首诗就是写他游历南方各地,最后来到长沙拜访慧能的故事。

次句“一衲南来杖屦停”,用典。《景德传灯录》载,慧能大师住韶州(今广东韶关),有一天在南华寺前看到一位老尼姑在行走,就问她:“你的脚印很深,你从哪里来?”尼姑回答说:“我来自黄梅。”慧能听了很高兴,便问她:“黄梅在什么地方呀?”尼姑说:“黄梅在江西。”于是慧能就在黄梅东山寺住了下来,并在那里结茅而居。这里用“一衲南来”比喻慧远和尚从北方来到南方,“杖屦”则是行脚僧常携带的东西,用来象征其云游四方的生涯。

第三句“派自黄梅知已接”,意思是说,他的学问是从黄梅来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里的“派”是流派的意思,指慧能的禅学。

第四句“论留白马可谁听”,“白马”是慧光的法号。据传说,慧光在荆州大洪山寺说法时,有位名叫马祖的僧人前来聆听,慧光问他:“你来干什么?”马祖回答说:“我是来听佛法的。”后来慧光就给他取法名“马祖”。“论留白马”就是说慧光的佛法已经很高深,连马祖这样的高僧也向他求法。

第五句“惊鸥海上频飞渡”,“鸥”是鸥鸟,这里借指慧远。“惊鸥海上频飞渡”是说,慧远像惊飞的鸥一样,不断在南方各地游历。

第六句“瘞鹤亭中更勒铭”,“瘗鹤亭”在湖南长沙城南湘江西岸上,相传为晋代僧人王羲之墓旁的一块石碑。“更勒铭”意思是说,慧远曾在瘗鹤亭这个地方刻下石碑,纪念自己的修行过程。

第七句“茆管独推慈氏笔,为余重写贝多经”,“茆管”是草书的别名,这里指慧远的书法。“慈氏笔”是指佛陀释迦牟尼的书法。“重写贝多经”是说慧远曾写过《贝叶经》。《贝叶经》是佛教经典名,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贝叶经》,又称《般若波罗密多经》,梵文作Vinaya Sastra,意为“入般涅经”,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四十六个字,语言简练、凝炼、含蓄,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整首诗既体现了慧远禅师的高深佛法,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位佛学大师的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